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及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及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及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旨在探讨椎动脉优势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入住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283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phy,MRA)成像,将其分为椎动脉优势组和非椎动脉优势组,根据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进行颅外段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研究数据使用SPA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3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椎动脉优势组156例(156/283,55.12%),非椎动脉优势组127例(127/283,44.88%),椎动脉优势的发生率为55.12%。全部患者中后循环梗死者65例(65/283),其中呈椎动脉优势者52例(52/65,80%)、非优势者13例(13/65,20%),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优势的比率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的比率(80%VS 20%,P0.001)。优势组中椎动脉粥样硬化者33例(33/156,21.15%),非优势组椎动脉粥样硬化者6例(6/127,4.72%),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优势组明显高于非优势组(21.15%VS 4.72%,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组中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者30例(30/156,19.23%),非优势组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者42例(42/127,33.07%),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优势组低于非优势组(19.23%VS3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势组中椎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者14例(14/156,8.97%),非优势组椎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者1例(1/127,0.79%),椎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优势组明显高于非优势组(8.97%VS 0.79%,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中,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13.78%(39/283)、25.44%(72/283),椎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低于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13.78%VS 25.44%,P0.01)。椎动脉优势组中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动脉(21.15%VS 19.2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椎动脉优势组中仍以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33.07%VS 4.7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组患者年龄高于非优势组,男性患者的比率高于非优势组;双变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r=0.312,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性别因素外,椎动脉粥样硬化与椎动脉优势独立相关(OR=1.474,95%的CI:1.272~9.486;P0.05)。结论:1.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椎动脉优势;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动脉优势的比率更高。2.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比椎动脉粥样硬化更常见,但在椎动脉优势的患者中包括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高于锁骨下动脉。3.除年龄、性别外,椎动脉粥样硬化与椎动脉优势独立正相关,椎动脉粥样硬化对椎动脉优势这一先天血管现象可能是促进其发生或加重的后天因素之一。
【关键词】: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粥样硬化 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
- 研究对象和方法10-13
- 结果13-18
- 讨论18-23
- 结论23-24
- 参考文献24-28
- 综述28-40
- 参考文献35-4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ОсиповСГ;ТитовВН;倪传源;;免疫复合物和粥样硬化[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3年03期
2 黄泰安,李相忠,王孝铭,李晶,田国良,毕延发,金晓明,韩素艳,贺小英,魏紫博,董壮丽,郭玉璞;超声波驱冠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病理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3 刘玉清;;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血栓症:影像学和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07年04期
4 李文生,郑黎明,赵淑民,宋志坚,陈丽莲,罗宝国,左焕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超高速CT检测与病理学对照I-钙化参数与粥样硬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J];解剖学杂志;2000年04期
5 余国膺;活化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年02期
6 吴悦江;在人体主动脉上的层粥样硬化斑的电阻抗[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3年02期
7 马向波;王彦富;李清贤;;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12期
8 李伟其;曾龙宏;莫玉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检测对诊断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3期
9 王敏,李长玉;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年05期
10 倪廷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冠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峰;;粥样硬化 临证对策[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许鹏程;许洪陶;马涧泉;龚兰真;;膳食因素对于以大米——黄豆为主膳的大白鼠血清胆固醇及动,
本文编号:323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2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