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损害相关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7 10:06
本文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损害相关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brain 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照料和经济负担。有研究发现大约10%~13%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发病前已经存在痴呆,称为卒中前痴呆(pre-stroke dementia,PSD)。同时大约20%~3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认知损害,称为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本研究目的是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和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以及两者的影响因素,同时观察卒中前痴呆和卒中后认知损害对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的影响,对进一步提高患者卒中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登记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次日根据IQCODE评分结果分为两组:IQCODE≥104组(定义为卒中前痴呆组)和104组(无痴呆组)。发病2周应用MMSE及CDR筛查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者,对于评分小于正常标准者(MMSE满分30,文盲≤19分;小学≤22分;初中及以上≤26分),且CDR≥0.5,并结合DSM-Ⅳ痴呆诊断标准判断存在轻度认知损害或痴呆,存在者定义为卒中后认知损害组,否则定义为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登记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影像资料、血液生化结果等。出院3个月后通过电话、书信或家访获取患者的复发、残疾和死亡情况,采用m RS量表测评,并根据随访m RS分数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 RS分数0~2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分数3~5分和死亡)。卒中前痴呆组和无卒中前痴呆组、卒中后认知损害组和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以及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卒中前痴呆患病率、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及两者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卒中前痴呆和卒中后认知损害对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登记连续入院卒中病例322例,排除发病时间超过2周的61例、年龄40岁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伴有恶性肿瘤12例,伴有慢性肝或肾功能衰竭5例,资料不全者28例也被排除。最终共19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41~90岁,平均62±11岁。1卒中前痴呆患病率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的影响26例(13.7%)患有卒中前痴呆。单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前痴呆组年龄较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伴卒中史比例比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OCSP分型中TACI所占比例比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NIHSS评分比无卒中前痴呆组分数高。卒中前痴呆组梗死部位中皮质下梗死所占比例较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陈旧梗死灶数量比无卒中前痴呆组多;卒中前痴呆组WML分数比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脑白质萎缩线性指标(HI、FHI、TVW)较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卒中前痴呆组PLT、LDL、TC值比无卒中前痴呆组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前痴呆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既往卒中史(OR 7.764,95%CI 2.394-25.177)和高LDL水平(OR 2.420,95%CI 1.274-4.597)。临床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高于预后良好组,受教育程度低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TOAST分型LAA比率高于预后良好组,OCSP分型TACI比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PSD的比例较预后良好组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独立影响因素是低受教育水平(OR 5.978,95%CI 1.439-24.836)、高NIHSS评分(OR 3.436,95%CI 1.448-8.149)和患有PSD(OR 1.358,95%CI 1.308-1.597)。2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的影响45例(27.4%)出现卒中后认知损害。单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后认知损害组年龄较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高;卒中后认知损害组卒中史比例较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高。卒中后认知损害组梗死部位中皮质病变比例较无认知损害组高;卒中后认知损害组旧病灶数量比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高;卒中后认知损害组WML评分比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高。卒中后认知损害组脑白质萎缩线性指标(HI、FH、TVW)比无卒中后认知损害组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既往卒中史(OR 3.367,95%CI 1.423-7.975)、高LDL水平(OR 2.931,95%CI 1.220-7.043)和高FHI值(OR 2.433,95%CI 1.026-5.771)。临床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高于预后良好组,受教育程度低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OCSP分型TACI比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WML分数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TG、FIB值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脑白质萎缩线性指标(HI、FH)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PSCI的比例较预后良好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独立影响因素是高WML评分(OR 5.103,95%CI 1.424-18.279)和患有PSCI(OR 1.136,95%CI 1.305-1.924)。结论:本研究表明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为13.7%,既往卒中史和高LDL水平是卒中前痴呆的独立影响因素。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病率为27.4%,既往卒中史、高LDL水平和额叶萎缩是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患有PSD和PSCI是急性缺血性卒中3个月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前痴呆 卒中后认知损害 临床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缩写11-14
- 引言14-16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前痴呆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16-33
- 前言16
- 材料与方法16-19
- 结果19-21
- 附图21-23
- 附表23-28
- 讨论28-30
- 小结30
- 参考文献30-33
-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相关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33-45
- 前言33
- 材料与方法33-35
- 结果35-36
- 附表36-41
- 讨论41-42
- 小结42
- 参考文献42-45
- 结论45-46
- 综述 脑卒中相关痴呆的影响因素46-54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静;荣良群;魏秀娥;朱本亮;;基于卒中登记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9期
2 徐恩,邓兵梅,梁睿,刘祖佑,陆雪芬;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损害相关因素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303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