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8-21 19:18
颅内动脉夹层(IAD)是引起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壁特征,进而及时准确诊断IAD。就双腔征、内膜瓣及壁内血肿等IAD影像征象予以分析,并就HRMR-VWI用于IAD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随访中的独特优势予以综述。
【文章来源】: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43(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动脉夹层在HRMR-VWI上的典型征象
图1 动脉夹层在HRMR-VWI上的典型征象内膜瓣在T1WI黑血序列上呈等或高信号的瓣状结构影,常位于血管腔内,但内膜瓣厚薄及血流伪影均会影响内膜瓣成像,因此进一步优化HRMRI序列的空间分辨率可提高内膜瓣的检出率。Han等[10]在研究中发现增强T1WI上有91.4%病例可以检测到内膜瓣影,T2WI的检出率为68.6%。Uemura等[11]对内膜瓣的研究中应用了优化的非增强高分辨FSE序列,使用了较长的TR(6 000 s),从而增加了T2对比,使该序列对小病变的分辨力增强,与传统成像方法(MRI、CTA、DSA)对比,在高分辨FSE序列上可以清楚显示3例病人的内膜瓣和双腔征,而这3例病人在传统影像检查模式中仅有2例发现了双腔征。Woo等[12]的研究显示三维质子密度加权成像(3D-proton-density weighted image,3D-PD)序列对内膜瓣的检出率为88.2%,高于三维改良运动敏感驱动平衡预脉冲时间(3D-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preparation,3D-i MSDE-T1)序列增强前后的检出率(29.4%和3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 朱元博,刘鹏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11)
[2]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肖晓怡,吴钦,陈静婷,曾献军.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9 (06)
[3]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J]. 汤敏,张鑫,张东升,张小玲,李陇超,王莉,刘鹏,高洁. 磁共振成像. 2019(02)
[4]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杨新健,高培毅,隋滨滨,张义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11)
本文编号:3356186
【文章来源】: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43(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动脉夹层在HRMR-VWI上的典型征象
图1 动脉夹层在HRMR-VWI上的典型征象内膜瓣在T1WI黑血序列上呈等或高信号的瓣状结构影,常位于血管腔内,但内膜瓣厚薄及血流伪影均会影响内膜瓣成像,因此进一步优化HRMRI序列的空间分辨率可提高内膜瓣的检出率。Han等[10]在研究中发现增强T1WI上有91.4%病例可以检测到内膜瓣影,T2WI的检出率为68.6%。Uemura等[11]对内膜瓣的研究中应用了优化的非增强高分辨FSE序列,使用了较长的TR(6 000 s),从而增加了T2对比,使该序列对小病变的分辨力增强,与传统成像方法(MRI、CTA、DSA)对比,在高分辨FSE序列上可以清楚显示3例病人的内膜瓣和双腔征,而这3例病人在传统影像检查模式中仅有2例发现了双腔征。Woo等[12]的研究显示三维质子密度加权成像(3D-proton-density weighted image,3D-PD)序列对内膜瓣的检出率为88.2%,高于三维改良运动敏感驱动平衡预脉冲时间(3D-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preparation,3D-i MSDE-T1)序列增强前后的检出率(29.4%和3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 朱元博,刘鹏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11)
[2]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肖晓怡,吴钦,陈静婷,曾献军.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9 (06)
[3]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J]. 汤敏,张鑫,张东升,张小玲,李陇超,王莉,刘鹏,高洁. 磁共振成像. 2019(02)
[4]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杨新健,高培毅,隋滨滨,张义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11)
本文编号:3356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3561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