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0 11:12
目的总结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所收治的9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97例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依据临床表现进行Hunt-Hess分级,出院时进行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临床疗效依据出院时的GOS评分进行评定。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及数量、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术后监护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等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按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按手术时机分为一期治疗和分期治疗。结果97例患者出院时共发现预后良好(4-5分)者83例(85.6%),预后不良(1-3分)者14例(14.4%),平均GOS评分约为4.57分;夹闭治疗组40例,介入治疗组57例;一期治疗组47例,分期治疗组5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
【文章来源】: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术前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B:术前头颅CTA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C:夹闭术后头颅CT复查可见动脉瘤夹固定在位;D:夹闭术后头颅部CTA复查可见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图 4 A:术前头颅 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B:术前头颅 CTA 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头颅 CT 复查可见动脉瘤夹固定在位;D:夹闭术后头颅 CTA 复查可见动脉瘤完全不显病例 3:一期经股动脉介入栓塞颅内 5 个动脉瘤男性,54 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1 小时”入院。患者于 1 小时前在休突感后枕部剧烈头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数次,呈喷射状,呕吐物为黑色胃内容并带有少许血性液,神志清楚,无发热、抽搐,无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意
病例 3:一期经股动脉介入栓塞颅内 5 个动脉瘤男性,54 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1 小时”入院。患者于 1 小时前在休息中突感后枕部剧烈头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数次,呈喷射状,呕吐物为黑色胃内容物,并带有少许血性液,神志清楚,无发热、抽搐,无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意识障碍等。遂就诊于我院急诊,急诊行头颅 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诊断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 36.8℃ P 64 次/分 R 18 次/分 BP 158/93mmHg,神志清楚,平车推入病房,双侧瞳孔直径约 2.5mm,瞳孔对光反射稍迟钝,双侧鼻唇沟对称正常,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颈亢,颈下三横指,脑膜刺激征阳性。术前影像:头颅 CT(图 5A):“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及大脑镰出血。幕上脑室轻度扩张。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头颈部 CTA(图 5B)提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后予以预防癫痫、改善血管痉挛、止血等治疗,于入院后第 2 天行经“右股动脉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术后 DSA(图 5C-D)提示多发动脉瘤已完全致密栓塞,经过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盛宁,李爱民,孙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2)
[2]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处置策略[J]. 秦洪,彭爱军,程诚,王鸿生,齐文涛,王友伟,张礼,王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5)
[3]复合手术在颅内复杂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刘丹,肖浩江,漆松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07)
[4]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探讨[J]. 兰青,朱卿,许亮,王中勇,刘士海,袁利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02)
[5]颅内动脉瘤在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室的治疗效果分析[J]. 仇汉诚,张轶群,李晨,赵元立,赵继宗,姜卫剑.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07)
[6]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J]. 马贻芳,陈石妹,唐秋梅. 护理与康复. 2015(11)
[7]单侧入路处理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临床体会[J]. 王真,祝向东,王林,刘其昌,吴群,周景义,张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05)
[8]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作用[J]. 魏文渊,杨小朋,李建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5(02)
[9]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分析[J]. 赵岩,韩玉庆,杨新宇,李廼昕,魏伟,岳树源,杨树源,张建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01)
[10]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J]. 王刚,冯文峰,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彭四维,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618793
【文章来源】: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术前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B:术前头颅CTA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C:夹闭术后头颅CT复查可见动脉瘤夹固定在位;D:夹闭术后头颅部CTA复查可见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图 4 A:术前头颅 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B:术前头颅 CTA 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头颅 CT 复查可见动脉瘤夹固定在位;D:夹闭术后头颅 CTA 复查可见动脉瘤完全不显病例 3:一期经股动脉介入栓塞颅内 5 个动脉瘤男性,54 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1 小时”入院。患者于 1 小时前在休突感后枕部剧烈头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数次,呈喷射状,呕吐物为黑色胃内容并带有少许血性液,神志清楚,无发热、抽搐,无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意
病例 3:一期经股动脉介入栓塞颅内 5 个动脉瘤男性,54 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1 小时”入院。患者于 1 小时前在休息中突感后枕部剧烈头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数次,呈喷射状,呕吐物为黑色胃内容物,并带有少许血性液,神志清楚,无发热、抽搐,无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意识障碍等。遂就诊于我院急诊,急诊行头颅 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诊断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 36.8℃ P 64 次/分 R 18 次/分 BP 158/93mmHg,神志清楚,平车推入病房,双侧瞳孔直径约 2.5mm,瞳孔对光反射稍迟钝,双侧鼻唇沟对称正常,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颈亢,颈下三横指,脑膜刺激征阳性。术前影像:头颅 CT(图 5A):“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及大脑镰出血。幕上脑室轻度扩张。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头颈部 CTA(图 5B)提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后予以预防癫痫、改善血管痉挛、止血等治疗,于入院后第 2 天行经“右股动脉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术后 DSA(图 5C-D)提示多发动脉瘤已完全致密栓塞,经过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盛宁,李爱民,孙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2)
[2]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处置策略[J]. 秦洪,彭爱军,程诚,王鸿生,齐文涛,王友伟,张礼,王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5)
[3]复合手术在颅内复杂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刘丹,肖浩江,漆松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07)
[4]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探讨[J]. 兰青,朱卿,许亮,王中勇,刘士海,袁利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02)
[5]颅内动脉瘤在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室的治疗效果分析[J]. 仇汉诚,张轶群,李晨,赵元立,赵继宗,姜卫剑.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07)
[6]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J]. 马贻芳,陈石妹,唐秋梅. 护理与康复. 2015(11)
[7]单侧入路处理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临床体会[J]. 王真,祝向东,王林,刘其昌,吴群,周景义,张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05)
[8]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作用[J]. 魏文渊,杨小朋,李建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5(02)
[9]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分析[J]. 赵岩,韩玉庆,杨新宇,李廼昕,魏伟,岳树源,杨树源,张建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01)
[10]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J]. 王刚,冯文峰,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彭四维,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618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187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