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NF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机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15 23:07
本文关键词:BDNF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机制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抑郁等精神疾病中研究较多的一类神经营养因子。有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中血清BDNF水平降低、而降低的血清BDNF水平与BDNF rs6265基因多态性无关。这一看似矛盾的结果需要更多大样本实验证实。全基因组关联扫描(genome-wide association scan,GWAS)结果提示BDNF基因多态性与血清BDNF相关,提示二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实验证实。本课题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急性卒中患者并发PSD后所选择的2个SNP位点分布情况,以期通过对BDNF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来探讨PSD的遗传易感性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技术,分析BDNF基因的2个SNP位点:rs6265(A/G),rs2030324(C/T)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入组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共有305例PSD组和657例非PSD组纳入此项研究。PSD患者诊断要求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V,DSM-V)诊断要求,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分,来判断抑郁的严重程度。利用卡方检验和OR检验分析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中国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分布情况。结果:rs6265多态位点AA、AG、GG在卒中后抑郁组(PSD)分别为是29.2%、43.6%、27.2%;实验对照组(NPSD)中分别是27.5%、47.6%、24.6%。两组间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x~2=1.399,P=0.497)。A、G等位基因频率在PSD组分别为51.2%、49.0%;NPSD组中分别为51.4%、48.6%。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x~2=0.025,P=0.875);同时AAAG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x~2=0.776,P=0.378),而AAGG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x~2=0.035,P=0.852)。对于rs2030324多态位点CC型、CT型、TT型在卒中后抑郁组中分别是12.1%、45.9%、42.0%;实验对照组中分别是18.3%、47.5%、34.2%。两组间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x~2=8.297,P=0.016)。C、T等位基因频率在PSD组分别为35.1%、64.9%;在实验对照组中分别为42.0%、58.0%。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8.343,P=0.004;OR=0.746,95%CI=[0.611,0.910])。CC型(野生纯合型)CT型(杂合型)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x~2=3.101,P=0.078);而CC型(野生纯合型)TT型(突变纯合型)基因型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8.001,P=0.005,OR=1.845,95%CI=[1.203,2.213])。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的rs2030324(CT)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rs6265(AG)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未来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一观点。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多态性 抑郁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8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18-33
- 1. 研究材料18-21
- 2. 研究方法21-31
- 3. 统计分析31-33
- 技术路线33-34
- 结果34-40
- 讨论40-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49-61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61-63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娜;高成阁;陈策;马现仓;李生斌;刘清波;;BDNF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2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俊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与CREB1、BDNF基因多态性和血清BDNF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颜艳;BDNF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机制的关系[D];皖南医学院;2016年
2 何祺;BIN1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及BDNF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BDNF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机制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90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