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7 22:06

  本文关键词: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后52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癫痫发作的情况,分析脑梗死后癫痫的危险因素,探讨其继发癫痫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至2015年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癫痫患者52例为病例组,同期住院脑梗死但无继发癫痫患者6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脑梗死类型、梗死部位、梗死面积、NIHSS评分、并发症(肺部感染)、脑电图等,比较两组资料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52例,男30例,女22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类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供血系统、NI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有4个,分别为病灶部位、病灶面积、供血系统、NIHSS评分(P0.05);4.本组早发癫痫19例,迟发癫痫33例,发作时间在NIHSS评分组,病灶面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灶部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部分性发作34例,全面性发作8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0例,病灶部位、病灶面积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的时间在3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任意两组比较,癫痫发作的时间在部分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在部分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组,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组与全面性发作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125);6.发作间期52例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异常率79%,捕捉到痫性放电26例,与病灶部位具有一致性;结论:1.皮质病灶、大面积脑梗死、前循环受累、NIHSS评分较高(15分)是脑梗死后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2.脑梗死后癫痫以迟发癫痫为主,癫痫发作的时间与病灶部位有关,早发癫痫多见于皮层病灶,迟发癫痫多见于皮层下病灶。3.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最常见,其次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少见。癫痫发作类型与癫痫发作的时间有关,早发癫痫多引起全面性发作,迟发癫痫多引起部分性发作。4.脑电图是诊断脑梗死后癫痫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本研究脑梗死后癫痫脑电图以中度异常为主,异常率79%,50%捕捉到癫痫样放电,接近皮层脑电图阳性率较高,且与病灶部位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脑梗死 癫痫 脑电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2
  • 1 材料和方法12-14
  • 1.1 病例资料12
  • 1.2 研究方法12-13
  • 1.3 诊断标准13
  • 1.4 统计方法13-14
  • 2 结果14-21
  • 2.1 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14-15
  • 2.2 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15-16
  • 2.3 脑梗死的面积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16
  • 2.4 病灶部位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16-17
  • 2.5 NIHSS评分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17
  • 2.6 癫痫发作类型与病灶面积的关系17-18
  • 2.7 癫痫发作类型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18-19
  • 2.8 癫痫发作类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19
  • 2.9 脑梗后癫痫的脑电图表现19-21
  • 3 讨论21-26
  • 4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29
  • 综述29-37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38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38-39
  • 个人简历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群,高平,王新德,孙春香;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2 张玉玲;康素玲;张燕;;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20期

3 闫子臣;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99例[J];临床荟萃;2000年15期

4 王继立,梁红萍,何玉凡;绝经期脑梗死垂体-性腺轴变化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年03期

5 李校坤 ,钟慧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的应用研究[J];人民军医;2002年07期

6 刘保善,刘风玲,刘保华;脑梗死后癫痫发作47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2年09期

7 石雁,张晋昕;脑梗死部位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年06期

8 夏峰,李美英,曹勇军,苏建华,丁绍青,汤华萍,郑颖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9 张晓英,王丽萍,曲志玲;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05年06期

10 张盈,唐晓敏,肖年波;肌氨肽苷治疗脑梗死32例临床观察[J];地方病通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爱国;;脑梗死部位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闫福岭;韩云飞;;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粟秀初;冯幼启;赵钢;;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输注疗法对动物实验性脑梗死疗效及其机理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子凡;许治强;匡永锋;梁伟翔;;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易兴阳;余昌明;潘光强;黄毅;王长余;;第一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及危险因素探讨[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6 高文伟;田恒力;徐涛;;外科治疗重症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探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吴玮;丁琳灵;吴高波;;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A];2010年超声医学和医学超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王玉祥;李志群;孙向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改变[A];全国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何松彬;唐维国;郑笑娟;李洁;;颈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夏斌;粘附分子检测在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2 王梦涵;SDF-1/CXCR4通路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脑梗死小鼠研究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3 俞晓岚;过表达CXCR4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4 贺运河;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观辩证及益气活血法疗效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5 杨运俊;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幕上单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变化[D];郑州大学;2011年

6 郭伟新;NGF对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高铁祥;益气法与化瘀法对脑梗死大鼠促血管新生的对比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成镇;腔隙性脑梗死不同部位病灶与认知损害不同领域的关系[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楠;心源性脑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丽;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朱凌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危险因素分析[D];石河子大学;2008年

5 谢琰臣;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胡克;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皖南医学院;2014年

7 刘荣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改变与脑血管反应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毕敏;体感诱发电位在判定脑梗死功能障碍及预后中的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9 行治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10 邢立红;脑梗死后初级运动皮层和锥体束结构改变的动态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脑梗死后癫痫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74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