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20:01

  本文关键词: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aSAH栓塞预后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脑病一科和脑病三科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节气、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是否多发、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心脏疾患、是否中医治疗、阴阳类证、中医证型、GOS评分、随访期间动脉瘤及中医证型情况等相关信息,根据出院或死亡时GOS评分来评价预后结局,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已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纳入病人总共有80例,其中男27例,占总数的34%,女53例,占总数的66%。女性患病人数明显比男性偏多,年龄最小的35岁,年龄最大的94岁,平均发病年龄分布在58.32±12.24岁之间。过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卡方检验得出性别、年龄对于aSAH栓塞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从发病节气来看,霜降发病人数最多,白露、秋分及小满则发病最少。从发病季度来看,夏季发病偏少。2.80例的aSAH栓塞患者中,39例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高脂血症9例,心脏疾患10例,吸烟15例,饮酒10例。这些都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3.责任动脉瘤情况:后交通动脉瘤25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有9例,椎动脉段动脉瘤有6例,基底动脉动脉瘤有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5例,颈内动脉其它段有10例。以后交通分布最多,责任动脉瘤分布以前循环为主。4. Hunt-Hess分级:Ⅰ级2人(2.5%),Ⅱ级20人(25%),Ⅲ级28人(35%),Ⅳ级14人(17.5%),V级16人(20%)。将Hunt-Hess分级纳入秩和检验中提示Hunt-Hess分级aSAH的患者栓塞预后情况有关。5.围手术期:25例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0例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14例的患者出现脑积水,颅内感染的患者出现13例,12例患者出现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例,癫痫患者有2例,新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4例。将围手术期情况纳入卡方检验中得出,脑积水、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脑积水、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是影响aSAH栓塞预后因素。6.中医证型研究:“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型的有52例,“风火上扰清窍”有13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有2例,“痰瘀阻络”有1例,“风痰上扰夹瘀”有1例。中医证型多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为主。阳类证为78例,阴类证患者只有2例。中医证型分布与责任动脉瘤部位无相关性,同时与分布在前后循环无相关性。“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火上扰清窍”证型纳入卡方检验得出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是aSAH患者栓塞预后的影响因素。70例的患者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占87.5%,10例的患者无中药汤剂治疗,占12.5%。将中药汤剂纳入卡方检验得出中药汤剂的使用与栓塞预后无明显相关性。7.手术方式:21例是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9例是单纯弹簧圈栓塞,选择手术方式与预后无关。8.随访情况:本研究当中的80例aSAH行栓塞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5例,出院的患者75例,对这65例患者随访观察中,其中27例患者是入院随访,全部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或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发现动脉瘤复发4例,未再次出血,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动脉瘤栓塞致密无不适出院。有剩下的53例进行电话随访,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结论:1.患者女性居多,发病年龄平均在58.32±12.24岁左右,从发病节气来看,霜降发病人数最多,从发病季度来看,秋、冬、春季节发病明显,而夏季则发病最少。年龄、性别与预后因素无相关性。2. Hunt-Hess分级、“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火上扰清窍”、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脑积水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及Hunt-Hess分级为Ⅲ级和Ⅴ级是影响aSAH栓塞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越严重,预后越好,同临床经验严重不符合,进一步采用共线性诊断回归模型得出特征值、条件索引、方差比例中的值可以判断,各个变量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临床经验不相符合,考虑是样本含量太少所致,其仍然是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责任动脉瘤情况,责任动脉瘤分布在后交通最多,以前循环为主。4.中医证型分布与责任动脉瘤分布无相关性。aSAH中医证型多属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为主,是影响aSAH栓塞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病以“风”、“火”为主,可能与肝阳亢化风,瘀血内蕴,蕴久化热,风火相煽,风火瘀血等互相影响,热证明显。早期治疗aSAH患者中,予祛风、化痰、化火、镇肝潜阳、清热为主,人院随访的27例患者都以气虚痰瘀阻络证为主,后期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栓塞治疗 aSAH 危险因素 中医证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3-19
  •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中医学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论述13-14
  • 一、对病名的认识13-14
  •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4
  • 三、现代辨证研究14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论述14-19
  • 一、aSAH治疗进展论述15-17
  • 二、aSAH的主要并发症17-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41
  • 第一节 研究方案19-20
  • 一、研究对象19
  • 二、病例选择标准19-20
  • 三、纳入标准20
  • 四、排除标准20
  • 五、疗效评定标准20
  • 六、Hunt-Hess分级20
  • 第二节 实施方案20-23
  • 一、研究方法20-21
  • 二、研究资料21
  • 三、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21-23
  • 第三节 临床统计分析结果23-34
  • 一、纳入研究对象23
  • 二、一般描述性统计23-34
  • 第四节 结果分析34-37
  • 第五节 讨论37-41
  • 一、aSAH栓塞治疗的有关预后因素脑血管痉挛37-38
  • 二、aSAH栓塞治疗的有关预后因素Hunt-Hess分级38
  • 三、aSAH栓塞治疗的有关预后因素肺部感染38-39
  • 四、aSAH栓塞治疗的有关预后因素脑积水39
  • 五、aSAH栓塞治疗与中医证型研究39-40
  • 六、随访结果40
  • 七、研究意义及展望和不足40-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7
  • 附录47-48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嵋;刘鹏;汪静;甘仲霖;;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判别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8年10期

2 段艳锋;吴晓新;;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6期

3 胡大庆;施卫兵;王金萍;谢绍武;;轻症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山西中医;2013年04期

4 李佃贵,李俊峡,李振彬,扈国杰,蔡春江;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12期

5 徐青,殳长林,钟磊,陈菊仙,高鹤,宋忠耿,韩建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0期

6 张健,李宁,辛永宁,吕维红,初蕾蕾,孙樱;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甘胆酸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年06期

7 辛效毅,张绚邦,周铭心;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ET、AⅡ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陈凯佳 ,梁直英 ,刘小虹;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规律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9 尹克春,周文斌,李显生,蒋丽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0期

10 汪静,谢朝良,杨华秀;血清NO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军;柏正平;谭光波;;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进良;;慢性乙肝临床诊断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李晋波;王建国;邹瑞琪;;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多层螺旋CTA征像的相关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5年

4 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周双男;张宁;王仲霞;白云峰;王立福;;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与预后关系初探[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方显明;金泽;桑博默;;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7 符德玉;孔雪倩;邓中龙;罗海明;姚望;姚春梅;金露;;高敏CRP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相关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江宇泳;王融冰;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江宇泳;王融冰;孙静媛;刘军民;吴云忠;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凌琪华;陈建杰;郭静;陈晓蓉;孙学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凤英 胡随瑜 喻长远;可用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景峰;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方兴未艾[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吴荣祖 牟荣英 唐亚萍;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证型覆盖统计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易建新 张敏州 李健;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杨璞;胖也分“白、红、黄、黑”[N];大众卫生报;2014年

6 通讯员 杨璞;胖子也分白红黄黑[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7 衣晓峰;应重新确定手足口病中医证型[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健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显红;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曾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关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黄智莉;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多元统计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张大伟;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樊平;不同地区IgA肾病中医证型、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张学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环氧化酶(COX-1)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刘立昌;IgA肾病患者体质、黏膜炎症、中医证型及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李世林;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马晓昌;冠心病心绞痛冠脉病变及中医证型与血小板膜糖蛋白、溶血磷脂酸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越;血清乙酰肝素酶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及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林s,

本文编号:49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9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0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