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和目的恶性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具有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例,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最大程度的手术切除,术后予以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继以6个周期的替莫唑胺辅助化疗(Stupp方案),这虽然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由于恶性胶质瘤增殖较快,侵袭性较强,手术难以完全切除,经过一线治疗后,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会再次复发,复发后的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且目前对于接受Stupp方案治疗后复发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尚无标准的化疗方案。替莫唑胺剂量密度方案,通过足量、密集的给予替莫唑胺,造成持续的DNA损伤,使NDA损伤修复酶MGMT不断被耗竭,降低MGMT活性,改变由MGMT高表达引起的替莫唑胺耐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化疗疗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建议:放疗及替莫唑胺治疗失败的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可选择替莫唑胺剂量密度方案治疗。恶性胶质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其富含较多的肿瘤血管且具有较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贝伐单抗是一种人源性VEGFR单克隆抗体,它能够特异性的结合VEGF,阻断其生物学效应,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控制肿瘤生长。2012年贝伐单抗被NCCN指南推荐单药或与其它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但是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最佳药物联合方案,且对于贝伐单抗能否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还存有争议。鉴于替莫唑胺剂量密度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4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共49例,患者既往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胶质瘤。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予以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照组24例予以单纯替莫唑胺治疗。贝伐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10mg/kg,每两周给药一次。替莫唑胺采用剂量密度方案:以28天为一周期,在第1至7天和15至22天给药(隔周给药/停药),一日1次,每次剂量150mg/m2,治疗后每四周复查头部MRI平扫+增强,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25例患者共完成贝伐单抗治疗258次,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25例患者中有1例完全缓解(4%),11例部分缓解(44%),9例稳定(36%),4例疾病进展(16%),有效率(RR)为48%,疾病控制率(DCR)为84%。对照组24例患者共接受替莫唑胺化疗79个周期,24例患者中有5例部分缓解(20.8%),8例疾病稳定(33.3%),11例疾病进展(45.8%),有效率(RR)为20.8%,疾病控制率(DCR)为54.2%,比较两组间的RR及D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个月(95%C.I:4.784-7.216),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4%,中位总生存期(OS)为9.5个月(95%C.I:7.705-11.295),对照组患者的PFS为4个月(95%C.I:2.672-5.328),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29.2%,OS为7.4个月(95%C.I:5.008-9.792)。比较两组间的PFS及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其中多数为Ⅰ-Ⅱ度不良反应,高血压、鼻出血为实验组贝伐单抗特有的不良反应,但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替莫唑胺单药,且安全性高,可以作为复发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优先选择方案。
【关键词】:脑胶质瘤 复发性 贝伐单抗 替莫唑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4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索引11-12
- 1 前言12-14
- 2 资料与方法14-17
- 3 结果17-22
- 4 讨论22-27
- 5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1
- 综述 复发脑胶质瘤的诊疗进展31-53
- 参考文献47-53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江华;;替莫唑胺一线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完全缓解1例及文献复习[J];安徽医药;2011年12期
2 王永峰;;我和替莫唑胺二十年[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4期
3 杜小莉;治疗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新药——替莫唑胺[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2期
4 蔡霞 ,冯光玲 ,任业明;替莫唑胺的合成[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4期
5 熊晓鹏;孔琳;胡超苏;;放射治疗合并替莫唑胺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5年04期
6 韦敏;肖亿;;替莫唑胺的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2期
7 杨宁蓉;王琳;秦叔逵;;替莫唑胺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11期
8 曾毅;罗林;袁红平;刘金成;;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32例观察[J];云南医药;2009年03期
9 潘浩;;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年06期
10 李宏业;徐军;周士振;王秀华;赵玉娥;朱玉方;陶荣杰;;替莫唑胺配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周士振;朱玉方;陶荣杰;;替莫唑胺配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田新华;林晓宁;林锦超;魏峰;庄再旺;任磊;陈锷;孙瑾;;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比较[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红霞;黄佳;史卫忠;赵志刚;;冰片作用下替莫唑胺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4 王新东;郎岳明;励勇;徐将荣;高峰;李江;余建军;;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孙涛;董莹;张矛;;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A];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田新华;林晓宁;林锦超;魏峰;庄再旺;任磊;陈锷;孙瑾;;脑靶向载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体内外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许建萍;张湘茹;李峻岭;王宏羽;王燕;郝学志;石远凯;;替莫唑胺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分析[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8 宋诸臣;杨磊;魏金芝;丛智荣;彭春雷;;替莫唑胺联合美罗华治疗复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附1例报告)[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鹏;傅伟明;张宏;石键;;替莫唑胺治疗术后残留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孙爽;李鸿彬;;替莫唑胺对脑转移肿瘤的治疗研究报告[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道;抗脑瘤老药替莫唑胺焕发生机[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替莫唑胺新适应症获批[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国讯;英国提示替莫唑胺的肝脏损害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4年
4 刘民;替莫唑胺可长期治疗神经胶质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董江萍;FDA增加替莫唑胺的骨髓抑制警告[N];中国医药报;2008年
6 雷诺岛;彻底击毙毁灭性疾病[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廷;长链非编码RNA RP11-838N2.4通过miR-10a调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樊天禹;胶质母细胞瘤中抑制EZH2的表达改善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李晓明;人脑胶质瘤中DEC1的表达对烷化剂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4 林靖;泛素连接酶Fbw7在人脑胶质瘤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对替莫唑胺敏感性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林洪;白藜芦醇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并增强替莫唑胺药物敏感性作用的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宋振华;survivin在替莫唑胺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及老化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崔勇;RNA干扰AKT2对脑胶质瘤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8 朱巍巍;替莫唑胺诱导的人脑胶质瘤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继发性耐药相关基因的筛查[D];苏州大学;2011年
9 程全;替莫唑胺通过调控miR-223/PAX6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刘岳;BCL-2与人脑胶质细胞瘤生物学特性及替莫唑胺敏感性的关系[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辉;替莫唑胺同期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亚超;双硫仑增强垂体瘤细胞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孙浩;不同替莫唑胺用药规律对胶质瘤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郭珊珊;新烷化剂替莫唑胺酯抗脑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梁会娟;紫杉醇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U87细胞敏感性[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林琪;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治疗多形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7 赵海涛;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陈正新;c-Myc-miR-29c-REV3L信号通路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9 高翔;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10 徐媛媛;紫杉醇—替莫唑胺共载纳米复合温敏凝胶系统对脑胶质瘤的治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0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