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代谢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脑卒中的代谢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标志物 代谢组学 还原现象 系统生物学 蛋白质组学 生物分子 脑梗死部位 糖代谢 氧化应激状态 脂代谢
【摘要】:正近年来,分析多种生物分子的"组学"技术受到广泛关注[1-9],组学作为一些种类个体的系统集合,如构成生物体所有蛋白质的组合即蛋白组学和构成生物体所有代谢物的组合即代谢组学和已经成为还原现象本质的重要方法。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有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随之延伸出的代谢组学及多肽组学等。其中,代谢组学作为研究细胞和生物体代谢中间体和终产物的新学科,是快速发展的系统生物学学科,在诸多生物医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关注[10]。代谢组学以细
【作者单位】: 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辽宁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大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还原现象;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分子;脑梗死部位;糖代谢;氧化应激状态;脂代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985)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近年来,分析多种生物分子的“组学”技术受到广泛关注[1-9],组学作为一些种类个体的系统集合,如构成生物体所有蛋白质的组合即蛋白组学和构成生物体所有代谢物的组合即代谢组学和已经成为还原现象本质的重要方法。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有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随之延伸出的代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贝;梁生旺;;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年07期
2 涂佳玉;阿基业;文红梅;王广基;曹蓓;刘林生;陆益红;王爱云;狄留庆;;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蓝晓艳;王苏平;孙正武;李淑敏;李深;;脑卒中的代谢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08期
2 霍仁涛;吴刚;曹云峰;许晓雪;王俐萱;朱金朋;;串联质谱代谢分析:一种快速敏感的诊断胆石症的有效手段[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3 张丽;曹奕;;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年11期
4 李明秀;;康复护理在恢复期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35期
5 刘贝;梁生旺;;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年07期
6 刘国力;;补气活血养血法治疗中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07期
7 卢君蓉;何瑶;傅超美;胡慧玲;王战国;刘芳;;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概况及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3年01期
8 从文娟;刘清飞;梁琼麟;罗国安;阮克锋;冯怡;;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佳玉;阿基业;王广基;文红梅;王爱云;狄留庆;曹蓓;刘林生;;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07期
2 陈曦;杨永霞;王淑美;王战红;苏智斌;李建生;梁生旺;;基于NMR代谢组学研究脑脉通复方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J];中草药;2012年01期
3 涂佳玉;阿基业;文红梅;王广基;曹蓓;刘林生;陆益红;王爱云;狄留庆;;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10期
4 张建平;朱明丹;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姜民;;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1年06期
5 黄青;陆益红;王广基;王新文;孟楠;高洁;卢迪;闫鑫;张颖;刘林生;郝刚;严蓓;顾胜华;阿基业;;基于GC/TOFMS测定技术的Wistar大鼠血浆代谢谱增龄性变化研究[J];药学学报;2009年10期
6 付于;夏天;颜贤忠;黄燕;黄培新;;芎芪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代谢组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年09期
7 胡晨;卞慧敏;仇锦春;杨洪宝;;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成药;2009年05期
8 陈晓晴;黎萍;罗小平;胡菲菲;向峗;;大鼠缺血缺氧过程脑皮质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喜军;刘莲;孙晖;孙文军;吕海涛;;乙醇诱导大鼠肝损伤的代谢组学和茵陈蒿汤的干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年04期
10 王爱云;陆茵;严令耕;李t,
本文编号:563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6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