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2:19

  本文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肝豆状核变性 抑郁障碍 中医证型 HAMD因子 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本课题调查了解HLD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相关因素,并分析中医证型与HLD伴有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 7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为HLD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及中医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定样本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筛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HLD患者作为HLD组,30名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临床资料、24项HAMD量表评分数据的收集,统计HLD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并分析HLD患者抑郁障碍发生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HLD伴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型与HAMD 7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HLD组抑郁障碍发病率为31%,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3.3%),P0.01,两组抑郁障碍发病率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HLD伴抑郁障碍者平均年龄(29.68±9.04岁)高于不伴有抑郁障碍者(23.36±5.7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D伴抑郁障碍者平均病程(7.53±6.60年)长于不伴有抑郁障碍者(4.29±3.7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D伴抑郁障碍者平均显性症状(3.13±1.59个)多于不伴有抑郁障碍者(2.28±1.41个),差异显著(P0.01);HLD伴抑郁障碍者平均家庭月收入低于不伴有抑郁障碍者,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受教育年限、性别、婚姻状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3.100例HLD患者中,辨证为湿热内蕴证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为23.68%;辨证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为30.30%;辨证为肝肾阴亏证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为22.22%;辨证为肝气郁结证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00%;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为50%;除肝气郁结证HLD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外,其余四个证型抑郁障碍发病率之间的差异经χ2检验,P=0.552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31例HLD伴抑郁障碍患者HAMD总分值平均为25.80±4.81分;最低18分(2例,6.45%);最高36分(1例,3.23%);总分值出现频次最多的为23分(5例,16.13%)。5.HLD伴抑郁障碍患者HAMD量表因子得分各证型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患者绝望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其余四个证型的患者,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阴亏证患者焦虑因子、睡眠因子得分高于其余四个证型的患者,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患者阻滞因子得分(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阻滞因子得分(P0.01)高于其余三个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6.HLD伴抑郁障碍患者压力来源于HLD无法根治、担心后代患HLD、医疗费用及周围人的异样眼光。结论:1.HLD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关注和认识。2.HLD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显性症状个数越多,病人越容易患抑郁障碍。3.辨证为肝气郁结证的HLD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最高。4.辨证为痰瘀互结的HLD伴抑郁障碍患者多出现绝望、自卑等情绪;辨证为肝肾阴亏的HLD伴抑郁障碍患者多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症状;辨证为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的HLD伴抑郁障碍患者多出现抑郁情绪、迟缓等症状。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抑郁障碍 中医证型 HAMD因子 相关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4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前言13-15
  • 临床研究15-40
  • 1.研究对象15-17
  • 1.1 病例来源15
  •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15-16
  • 1.3 HLD组的病例纳入标准16
  • 1.4 病例排除标准16
  • 1.5 健康人对照组16-17
  • 2.研究方法17-18
  • 2.1 一般情况17
  • 2.2 临床资料17
  • 2.3 询问病人的压力来源17
  • 2.4 抑郁状态评分17
  • 2.5 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评测17
  • 2.6 统计分析17-18
  • 3.研究结果18-25
  • 3.1 HL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18
  • 3.2 HLD组与对照组抑郁障碍发病率的比较18
  • 3.3 HLD患者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18-19
  • 3.4 HL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19-20
  • 3.5 HLD各中医证型患者发生抑郁障碍情况20-21
  • 3.6 HLD伴抑郁障碍患者HAMD总分及7个因子得分21-22
  • 3.7 HLD伴抑郁障碍各证型患者HAMD得分情况22-23
  • 3.8 HLD伴抑郁障碍患者压力来源统计23-25
  • 4.讨论25-39
  • 4.1 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25-28
  • 4.2 HLD病临床表现及病理发展过程28-29
  • 4.3 HLD伴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发病率29-31
  • 4.4 HLD伴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31-33
  • 4.5 中医对HLD伴抑郁障碍的认识33-35
  • 4.6 HLD中医证型与抑郁障碍发病的关系35-36
  • 4.7 HAMD24 项量表对抑郁障碍筛查及诊断的意义36
  • 4.8 HLD患者证型与HAMD各因子间关系分析36-39
  • 5.结论39
  • 6.问题和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录45-51
  • 1.CCMD-Ⅲ抑郁症诊断标准45
  • 2.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45-47
  • 3.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压力来源调查表47-48
  • 4.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8-51
  • 综述51-63
  • 参考文献57-63
  • 个人简历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e,

本文编号:61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1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