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肌不同强度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吞咽肌不同强度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对脑血流的影响,探讨吞咽肌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由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3、5、7、9 m A的刺激强度刺激吞咽肌,2 h后记录患侧颅内外血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CA)、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Vs)、舒张期低值血流速(Vd)及平均血流速(Vm)。结果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MCA、VA及PICA 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VA及PICA 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MCA、VA、BA及PICA V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VA、PICA Vs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s=0.324、0.363、0.415,P0.05)。颅内外血管Vd与刺激强度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MCA、VA、BA、PICA Vm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s=0.316、0.358、0.259、0.407,P0.05)。结论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可能增强延髓及部分高级中枢的脑血流,从而达到神经中枢对吞咽动作的控制和吞咽功能改善的治疗作用。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卒中 电刺激疗法 脑血管循环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Electric Stimulation to Swallowing Muscle on the Parameters of Cerebral Blood Flow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ZHANG Jing,WU Hai-yan,XIAO Juan.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Cap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伟华;;利用咽咳嗽反射康复治疗低位脑干卒中致重度吞咽障碍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22期
2 汪洁;吴东宇;宋为群;张洪涛;王卓;;表面电刺激治疗低位脑干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芳;龚建文;陈红霞;;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延髓背外侧梗死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张雪丹;;芳香化湿法治疗脑卒中后流涎114例[J];河南中医;2014年12期
3 尹伟华;;利用咽咳嗽反射康复治疗低位脑干卒中致重度吞咽障碍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22期
4 王勤;陈义乾;王晓玉;葛宣宣;侯立波;郑遵成;;利用咽咳嗽反射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陈超;郭海英;徐道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36期
6 刘立明;瓮长水;贾建军;王娜;聂永慧;;3种吞咽障碍评定量表在老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反应性[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7 李小霞;李梅;杨海芳;陈红霞;;表面电刺激引导下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舌运动失调吞咽障碍3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8 阚保红;常静玲;高颖;;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9 杨海芳;李梅;李小霞;;表面电刺激联合感觉动作统合法治疗口咽协调障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J];中国康复;2011年03期
10 尹伟华;郭永禄;郭锐;;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海芳;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建一;陈泉;胡美云;杨梅;;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3期
2 汪洁;吴东宇;宋为群;张洪涛;王卓;;表面电刺激治疗低位脑干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3 尹伟华;;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平光,杨卫红,陈兴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2 程鸿,于树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恶化[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3 黄盘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J];医学综述;2000年08期
4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11期
5 张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7期
6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7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释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04期
9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增大剂量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7期
10 李光民;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任;郝子龙;陶文丹;孔繁一;刘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及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涛;;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理念对中医的启示[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样肽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声溶栓治疗[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兰;;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李敬诚;杨清武;杨红;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向静;;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思睿;章军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治疗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翟明锋;醒后卒中的病因与早期临床预后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博;胱抑素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斌;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关性[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杨伟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早期再灌注特点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王雷;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王妮;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曹红元;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血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及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陈文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邵璐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58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5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