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对卒中复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2 03:34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对卒中复发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他汀 依从性 二级预防


【摘要】: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3个月、6个月和1年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现状,分析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以及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卒中复发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以及更有针对性二级预防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其出院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停(减)药原因和卒中复发情况,比较依从性良好组和依从性差组的复发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选患者800例,对其进行1年的随访后,失访110例(失访率13.75%),死亡12例(死亡率1.50%),最终存活且获得完整资料患者678例。其中男性452例,女性226例,男:女=2.0:1,年龄16~93岁,平均年龄(60.13±11.982)岁,其中青年患者(44岁及以下)62例(9.15%),中年患者(45岁~64岁)390例(57.52%),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226例(33.33%)。67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480例(70.80%),合并糖尿病患者210例(30.97%),合并冠心病患者109例(16.08%),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83例(26.99%)。复发患者共108例,总复发率15.93%;2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情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3个月、6个月、1年的他汀类药物服药率是完全不同的,分别为78.76%、64.90%、59.14%,三次随访的服药率逐次降低,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1年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共277例患者中,导致患者停(减)药的原因有自觉服药无作用(29.60%)、自觉病情恢复(14.80%)、药物副作用(7.94%)、怕出现副作用(9.39%)、经济压力(9.03%)、改服中药、藏药或保健品(7.22%)及间断服药(1.44%)等。其中自觉服药无作用成为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最主要原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的副作用主要为肝功能异常(77.27%),其次是肌痛(13.64%)和胃肠道不适(9.09%);4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卒中复发的影响:对6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依从性好的患者401例中,复发51例,未复发144例,复发率为12.72%;依从性差的患者277例中,复发57例,未复发220例,复发率为20.58%。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依从性均有差异,表现为明显下降。2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原因最主要为自觉服药无作用,其余原因依次为自觉病情恢复、怕出现副作用、经济压力、药物副作用、改服中药、藏药或保健品及间断服药。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的副作用主要是肝功能异常,其次为肌痛和胃肠道反应。3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降低复发率。应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宣教,减少脑卒中的复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他汀 依从性 二级预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3
  • 结果13-15
  • 附表15-17
  • 讨论17-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30
  • 综述 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现状30-40
  • 参考文献36-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历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绍则,陆健,卢永彪;缺血性脑卒中302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1年04期

4 谭清华,赵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诱导分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5 王凤芹,刘翠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7 罗春华,李国静,赵武,陈华蓉;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4期

8 陈义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35例诊治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陈小转,陈志祥;3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蓉;许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临床研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孟昭义;李琳;张国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子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白亮;;基层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马跃文;王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新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张顺;磁共振非高斯分布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黄明;CXCL12/CXCR4拮抗剂AMD3100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柏盈盈;内皮祖细胞和p38 MAPK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影像学评价[D];东南大学;2015年

10 金鑫;胆碱对缺血性脑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药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余德标;“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冰;基于干细胞的新型靶向复合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泽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亚新;Lokomat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廖少钦;电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DTI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支晓东;支架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陈丽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及初步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9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59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