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狭窄程度 症状性狭窄 计算机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 壁面剪切力
【摘要】:第一部分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现已能够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且与组织病理学表现一致。本课题拟用HR MRI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进行斑块影像学检测和信号强度评估,探讨促进斑块强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比较斑块不同信号强度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之间的关系,评价HRMRI在评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预测临床脑缺血事件中的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经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HR MR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信号强度。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HR MRI成像资料包括管壁垂直矢状位的T1WI-FSE、T2WI-FSE、STIR、T1WI+C,根据不同序列判断斑块的信号强度,将病例分为斑块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借助DSA测量M1段狭窄程度。病例临床资料收集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狭窄程度、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史,比较强化组与非强化组之间基线水平的差异,以及两组间斑块强化比率差异。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42例(MCA共42支),年龄30-79岁。斑块强化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6.5(49.75,65.25)岁;非强化组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6(51.25,62.75)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狭窄程度比较结果显示,斑块强化组较斑块非强化组狭窄程度更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51.75,63.5)%VS 49%(43,56.5)%,U=103.5,P=0.032]。两组间发生在责任血管区的临床事件比较显示,斑块强化组较非强化组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76.7%VS 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 MRI可以反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的特征,且斑块信号强度与管腔的狭窄程度相关;与非强化斑块比较,局部斑块表现为明显强化的病变患者发生临床脑缺血事件的比率更高。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临床发生脑缺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与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拟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特异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观察狭窄附近血流动力学分布,结合HR MRI评估斑块性质,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局部斑块性质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确诊的35例局限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轻中度狭窄的患者,将病例依据HR MRI成像(序列包括:T1WI-FSE、T1WI+C)评估斑块性质的结果分成斑块强化组(n=24)和非强化组(n=11)。依据3D脑血管造影在计算机软件上建立病例特异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型,计算血流速度、壁面剪切力、管壁压力以及震荡剪切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斑块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评估两组间的参数差异,并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性质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斑块强化组与非强化组之间年龄、性别、狭窄程度、平均动脉压以及是否吸烟、是否罹患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局部可见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狭窄段较相邻正常血管段的血液流速(Velocity,V)、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以及管壁压力(Pressure,P)明显增高[V:2.65(1.93,4.40)m/s VS 0.29(0.20,0.68)m/s,U=29,P=0.000;WSS:67.87(45.85,78.69)Pa VS 21.03(16.25,30.25)Pa,U=86,P=0.000;P:1630.71(1025.19,3284.93)Pa VS 955.63(563.04,2382.73)Pa,U=401,P=0.013],而MCA狭窄段震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低于临近正常血管段[0.0027(0.00036,0.0037)VS 0.0069(0.0038,0.020),U=1026,P=0.000];强化组较非强化组狭窄局部血流速度更快[3.64(2.55,4.54)m/s VS 1.93(1.07,2.40)m/s,U=34.5,P=0.000]、WSS更高[70.85(53.60,93.44)Pa VS 41.73(36.28,73.26)Pa,U=55,P=0.005]、管壁压力偏大[1875.64(1217.34,3853.02)Pa VS 863.51(552.78,1082.67)Pa,U=49.5,P=0.002],而OSI在两组间比较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0.0068(0.0037,0.019)VS 0.0076(0.0025,0.022)],U=116,P=0.58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速、壁面剪切力以及管壁压力增加可能是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易损倾向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狭窄程度 症状性狭窄 计算机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 壁面剪切力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6
- 参考文献13-16
-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16-17
- 第一部分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17-32
- 一、材料与方法17-21
- 二、结果21-23
- 三、讨论23-26
- 四、小结26
- 参考文献26-32
- 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32-56
- 一、材料与方法32-38
- 二、结果38-50
- 三、讨论50-51
- 四、小结51-52
- 参考文献52-56
- 综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56-65
- 参考文献60-65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65-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萍;;不同海拔高度对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2 王伟,张西洲,甘伟孝;海拔5000m以上居住1年青年血流动力学观察[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3 程树亮,季忠军,李冰,王跃民;血管钠素肽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12期
4 张长林;藻酸双脂钠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56例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1年01期
5 刘东,耿智隆,陈敏,董逸飞,王英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6 张洪兴;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指脉波波形变化的相关性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3期
7 王秀华,王建洲;79例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结果分析[J];临床医学;2005年03期
8 张志军;宋先忠;程慧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变化及麻醉处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6年04期
9 李中健;邢适颖;李世锋;潘运萍;董同庆;吕聪敏;王利亚;苑帅;杨丽红;;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02期
10 刘伯毅;罗杰;郑翔;秦成名;郑晓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平;;评价血流动力学的一个新指标—波强度[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严静;;如何正确获取血流动力学压力与容量参数[A];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有军;乔爱科;丁金立;;血流动力学及其医学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报告论文[C];2010年
4 万千;;血流动力学与眩晕之间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许世雄;;血流动力学在医学中作用[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袁静;杨毅;倪秀琦;李一文;张萍;陈江华;;慢性透析患者容量过负荷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A];浙江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袁丽君;曹铁生;段云友;王臻;邢长洋;;胸压变化对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超声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王家权;于晓军;曾衍钧;伍时桂;徐小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吴国强;;血流动力学、调节和适应性[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10 刘明;周黎丽;宋福臣;侯玉芬;;原发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评价[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应重视PCI后的无再流现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晓宁;颅颈动脉植入支架后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PIV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盛恒炜;ECMO支持下DCD供肝的器官移植麻醉与血流动力学目标导向管理[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于瀛;钙离子激活钾通道KCa3.1在血流动力学诱导的颅内动脉瘤生成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王勇;TEE联合FloTrac监测及预处理对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肾及脑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6年
5 张照龙;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血流动力学诱导颅内动脉瘤生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6 徐瑾瑜;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对后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李阳;多层螺旋CT对严重创伤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估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卞士柱;高原头痛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脑血流在AMS中的相关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9 单华宁;混沌在血流动力学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刘磊;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娣;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刚;不同方法监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李静;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鹏飞;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昭逢;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全麻诱导喉罩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磊;大面积危重烧伤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李雪刚;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作为术前用药对全麻高血压患者麻醉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8 马连彩;Glenn手术血流动力学几何多尺度数值模拟及其PIV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付雨林;颈动脉溃疡斑块破裂的血流动力学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康艳红;机械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2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8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