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临床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 足下垂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摘要】:目的:1.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2.探索应用表面肌电信号i EMG值、RMS值和EMGmax值客观评价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疗效,为脑卒中后足下垂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筛选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PNF组、s EMG-BFB组和结合组,每组各1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PNF组患者增加神经发育疗法:PNF技术;s EMG-BFB组患者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结合组患者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辅以PNF技术。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集踝背屈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最大肌电值(EMGmax)、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三组患者经过6周的康复治疗,足下垂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康复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自身比较,PNF组干预治疗后AROM改善效果不明显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s EMG-BFB组干预治疗后各项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组与s EMG-BFB组、PN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改善踝背屈活动度方面:结合组踝背屈主动活动度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组和s EMG-BFB组踝背屈被动活动度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i EMG值和EMGmax值:结合组较s EMG-BFB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MS值指标:结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肌力:s EMG-BFB组和结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MA:结合组和s EMG-BFB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单纯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肌力、活动度和功能有所改善;2.单纯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胫骨前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胫骨前肌肌力和肌电信号,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主动运动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 足下垂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9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第一章 引言12-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31
- 1. 现代康复对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研究进展15-25
- 1.1 脑卒中后足下垂产生的原因与特点15-16
- 1.1.1 脑卒中后足下垂产生的原因15-16
- 1.1.2 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特点16
- 1.2 脑卒中后足下垂相关康复评定16-20
- 1.2.1 运动功能评定16-18
- 1.2.2 平衡功能评定18
- 1.2.3 神经功能评估18-19
- 1.2.4 日常生活活动评定(ADL)19
- 1.2.5 认知功能评定19-20
- 1.3 脑卒中后足下垂治疗方法20-25
- 1.3.1 手术治疗20
- 1.3.2 药物治疗20-21
- 1.3.3 中医传统治疗21
- 1.3.4 现代康复技术治疗21-23
- 1.3.5 物理治疗23-25
- 1.3.6 矫形支具25
- 1.3.7 康复机器人25
- 2. 肌电图的进展与应用25-31
- 2.1 肌电图25-26
- 2.1.1 肌电电极的分类26
- 2.1.2 肌电图的采集26
- 2.2 表面肌电图(sEMG)26-31
- 2.2.1 sEMG的处理26-27
- 2.2.2 sEMG的分析27-28
- 2.2.3 sEMG的优点及影响因素28-29
- 2.2.4 sEMG的用途29-31
- 第三章 临床研究31-45
- 1. 资料与方法31-35
- 1.1 病例来源31
- 1.2 诊断标准31
- 1.3 纳入标准31
- 1.4 排除标准31-32
- 1.5 分组方案32
- 1.6 治疗方法32-34
- 1.7 评估方法34
- 1.8 统计学分析34-35
- 1.9 实验流程35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35-41
-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评估35-38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38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值均值两两比较38-41
- 3. 讨论与分析41-44
- 3.1 研究结果讨论41-42
- 3.2 研究结果分析42-44
- 4. 结论44
- 5. 不足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2
- 附录52-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载文;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处理[J];海南医学;2002年10期
2 赵爱云;杨勇;;脑卒中急性期抑郁128例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3 张旋;;脑卒中急性期132例肺部管理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01期
4 ;脑卒中急性期他汀治疗不可停[J];临床荟萃;2007年22期
5 饶敏;;脑卒中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04期
6 郭月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昏迷临床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2年07期
7 张延伟;;脑卒中急性期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21期
8 常世伟;常江富;刘才勇;周永峰;;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3期
9 张晓云,曹玄林;国内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状况[J];河北医药;1991年02期
10 王燕萍,罗平,魏建平,李英杰;脑卒中急性期体位变化对血压的影响[J];北京军区医药;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翠娥;葛卫红;;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治疗[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常翠娥;葛卫红;;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治疗[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中;焦亚莉;王保明;;脑卒中急性期的低血钠表现[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邓景贵;欧阳亚涛;;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康复程序[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5 张琦;黄绍宽;林俩宏;;老年人脑卒中急性期体温的变化对康复效果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戴书峰;吴裕臣;洪道俊;;脑卒中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评估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晓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探讨[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邓景贵;;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康复程序[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晓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探讨[A];2012年河南省护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暨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健康教育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10 王鑫;;脑卒中患者便秘的预防及护理[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鹏 黎红华;脑卒中急性期降压不能快[N];健康报;2007年
2 魏开敏;脑卒中急性期慎用高渗糖[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罗刚;脑卒中误区多多 强化教育刻不容缓[N];健康报;2007年
4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志鹏邋黎红华;脑卒中急性期降压不能太快[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脑卒中后降压处理相关问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曾令浩;让脑卒中患者尽早“动起来”[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邓本强:脑卒中一站式救治[N];东方早报;2013年
8 梨平;脑卒中后血糖升高意味啥[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主讲人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 王拥军 教授;脑卒中社区管理ABC[N];健康报;2007年
10 陈金雄;脑卒中的中医治疗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烨;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刘仁正;针灸从心胆论治脑卒中后焦虑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日峰;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彦杰;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族勇;功能性电刺激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疗效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梁俊卿;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蒋宾;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相关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6 袁添;授权教育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5年
7 马宁;针刺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对脑卒中后膝关节控制障碍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梁建群;华阴市脑卒中患者长期照护现状与需求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黄丹霞;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闫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89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68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