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影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偏头痛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影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偏头痛 低频振荡幅度 默认网络 弥散张量成像
【摘要】: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大脑的各种数据提供了影像学工具。静息态MRI和弥散张量成像方面的技术为脑连接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利用分频段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以及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纤维追踪技术,分别研究右侧偏头痛患者功能和结构异常,为右侧偏头痛患者在功能和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提供了证据,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临床脑疾病中,从系统水平层面探测脑疾病的内在病理生理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两个部分:1、利用分频段低频振荡幅度的方法来研究偏头痛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图像在全脑范围内与正常被试的差异。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1)在slow-5频段未发现ALFF值有显著差异的区域;(2)在slow-4频段,ALFF值在左侧额下回降低;(3)在slow-3频段,ALFF值在右侧距状裂、右侧楔状叶及左侧枕中回升高,在右侧额中回降低;(4)在slow-2频段,ALFF值在右侧颞下回升高;而在右侧扣带回中部及右侧辅助运动区降低。与VAS、MoCA评分及病程、发作频率无相关性。首次探究偏头痛患者在slow-2及slow-3频段脑区的异常,我们推测右侧偏头痛患者这些区域的静息态异常可能与疼痛处理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有关。我们的结果为静息态下特定区域提供局部功能特征,也可能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潜在的诊断信息和治疗策略。2、首先利用ICA分离默认网络,然后利用DTI追踪技术得到默认网络内的纤维连接,只对这样的连接做统计:在每组内有75%的被试存在该连接。结果发现只存在以下三种连接,即左侧角回--扣带回后部(AG_L--PCC),右侧角回--扣带回后部(AG_R--PCC),以及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后部(MPFC--PCC)。发现右侧偏头痛患者AG_R--PCC连接纤维束FA值具有显著差异,与VAS、MoCA评分和病程、发作频率无相关性。我们推测可能是疾病程度时间较短,患者的疼痛强度不强导致我们未能发现它们与默认网络的相关性,但仍会为偏头痛患者发病机制和偏头痛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见解。
【关键词】:偏头痛 低频振荡幅度 默认网络 弥散张量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7.2;R44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偏头痛研究现状概述10-12
- 1.2 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12-15
- 1.2.1 成像原理12-13
- 1.2.2 成像特点及应用13
- 1.2.3 功能性磁共振数据的分析方法13-15
- 1.3 弥散磁共振成像概述15-16
- 1.3.1 弥散张量成像研究15-16
- 1.3.2 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结构连接16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6-18
- 第二章 偏头痛患者分频低频震荡幅度研究18-29
- 2.1 引言18
- 2.2 低频振荡概述18-19
- 2.2.1 低频振荡及其生理基础18-19
- 2.2.2 低频振荡研究方法19
- 2.3 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19-22
- 2.3.1 研究对象19-20
- 2.3.2 影像数据采集20
- 2.3.3 数据分析20-21
- 2.3.4 统计分析21-22
- 2.4 数据结果22-25
- 2.5 讨论25-27
- 2.6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偏头痛患者大脑默认网络结构连接的研究29-38
- 3.1 引言29
- 3.2 弥散张量成像基本理论概述29-31
- 3.2.1 弥散张量成像简介29-30
- 3.2.2 脑白质纤维追踪方法介绍30-31
- 3.3 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31-33
- 3.3.1 研究对象31-32
- 3.3.2 影像数据采集32
- 3.3.3 数据分析32-33
- 3.4 数据结果33-35
- 3.5 讨论35-37
- 3.6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38-40
- 4.1 本文总结38-39
- 4.2 前景展望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52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亚军,滕军放,王春燕,方树友;偏头痛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年03期
2 李广安,李金芳,刘洪玲,程立新;偏头痛患者综合干预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4期
3 陈志强,洪加林,孙晟,朱敏;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4 Hershey A.D.,Powers S.W ,陈云春;偏头痛及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基因组异常:血液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提示血小板出现异常[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5 Anagnostou E.,Mitsikostas D.D. ,郭俊;偏头痛患者的时间知觉:一项实验性配对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6 Hamelsky S.W.,Lipton R.B. ,Stewart W.F. ,夏峰;采用支付意愿模式评估偏头痛患者的负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6期
7 程伟进 ,胡红玲 ,蓝利民;偏头痛患者的情绪[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10期
8 Oelkers-Ax R.;Parzer P.;ReschF.;Weisbrod M. ;夏峰;;图像反转习惯范例调查偏头痛患者早期视觉处理的成熟度发生改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9期
9 Foley K.A.;Cady R.;Martin V.;江山;;早期和轻度治疗:确诊偏头痛患者服用药物的时机[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10 Aurora S.K.;Barrodale P.;Chronicle E.P.;Mulleners W.M.;江山;;慢性和发作性偏头痛患者的皮质抑制减少和所表示的疾病谱[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贤平;易飞;;偏头痛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调查[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凤鹏;于生元;董钊;姜磊;邱恩超;刘若卓;;偏头痛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许贤平;易飞;;偏头痛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调查[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近近;陈春富;;肥胖指标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5 袁鸣芳;何世民;蒋健;;灵通胶囊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薛慎伍;;老年偏头痛患者血细胞钙含量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余海;朱海兵;钟善全;刘铮;赖燕蔚;;偏头痛患者的皮肤异常性疼痛[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运锋;周冀英;谭戈;李雪莲;冉丽;陈力学;;神经内科门诊偏头痛患者头痛频率相关性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正银;杨新荣;;健康教育对偏头痛患者干预作用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薛慎伍;;老年颈动脉病变偏头痛患者血细胞中钙含量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关系[A];首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杨浦 吴永国;偏头痛患者要注意些什么?[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北京市西苑医院神经二科 吴妍彦 张宝利;偏头痛患者吃东西要当心[N];健康报;2009年
3 袁浩龙;偏头痛患者的冬季保健[N];江苏经济报;2001年
4 阿胜 编译;“头痛”令人真头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特异性症状治疗药物应受重视[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金良;女性为何多头痛[N];云南科技报;2002年
7 益生;麻醉剂往往对非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无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慢性每天头痛的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丁香;鲜为人知的疼痛事实[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王功立;辨明头痛类型 荐药不再“头痛”[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娜;预防性治疗对偏头痛患者中枢敏化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喻大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薛婷;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静息状态异常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勇;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任毅;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生;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磁共振成像异常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华祥;偏头痛患者头晕的调查及预防性药物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许飞;基于磁共振影像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功能改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杜菡萏;偏头痛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影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世春;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齐晶晶;71例偏头痛患者非头痛症状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任旭;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的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郭艳娥;偏头痛患者听力及脑干功能状态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李金莲;不同类型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朱洲;头痛门诊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1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0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