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健康成年人和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21:17

  本文关键词:健康成年人和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健康成年人 大脑中动脉 单侧 传递函数分析(TFA)


【摘要】:目的: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dynamiccerebral autoregulation, dCA)受损。然而,在亚洲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目前关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dCA的研究较少,且尚缺乏健康成年人dCA的相关研究。因此,我们提出该试验,共分为两部分,研究1旨在了解健康成年人dCA有无性别差异及前、后循环的dCA有无差异;研究2旨在评价单侧无症状MCA狭窄患者的dCA,并且通过长期随访来探索dCA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卒中发生的因素之一;通过同等狭窄程度的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相比,了解急性脑梗死对dCA有无影响。 方法: 研究1纳入了2014年3月~2014年5月、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1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2纳入了2013年09月~2013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双项检查的单侧MCA狭窄患者65例,其中有57例为无症状和8例为有症状(MCA供血区急性梗死),通过TCD检查将无症状组分为轻窄(22人)、中窄(13人)、重窄(22人),有症状组均为重窄;选取24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个研究均采用TCD连续监测受试者仰卧位平静状态下的双侧MCA的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同时采用无创的手指血压连续监测法(finger photoplethysmography,Finapres)实时、同步地监测动脉血压(ABP)的自然波动,其中研究1选取20~30岁的30名健康人来比较前、后循环的dCA (TCD分别监测左侧MCA和右侧大脑后动脉)。同步采集的CBFV与ABP数据通过传递函数分析(TFA)导出以下dCA参数:相位差(PD)、增益(gain)。 结果: 1.男性、女性之间PD (54.54±25.04°vs58.14±26.47°,P=0.37)、 gain(0.80±0.34cm/s/mmHg vs0.71±0.29cm/s/mmHg, P=0.07)均无显著差异。PCA与MCA相比,在PD (44.60±26.34°vs53.96±25.70°)、gain (0.64±0.30cm/s/mmHg vs0.75±0.32cm/s/mmHg)均有下降的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0、0.20)。 2.重度狭窄的MCA的P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0.39±19.30°):其中无症状组狭窄侧受损(28.94±27.34°, P<0.001),有症状组双侧受损(狭窄侧13.74±19.21°, P<0.001;健侧19.68±14.50°, P=0.006);而轻窄和中窄组的PD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4.49±27.93°、48.65±25.49°)。轻窄、中窄狭窄侧的gain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0±0.58cm/s/mmHg vs0.88±0.34cm/s/mmHg、1.20±0.59cm/s/mmHg vs0.88±0.34cm/s/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窄组中,无症状组双侧gain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狭窄侧0.56±0.32cm/s/mmHg, P=0.03;健侧0.60±0.32cm/s/mmHg, P=0.018)、有症状组健侧gain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53±0.43cm/s/mmHg, P=0.018)。随访1年,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结论: 1.健康成年人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无性别差异;健康成年人的前循环与后循环调节能力无明显差异。 2.在单侧无症状MCA狭窄患者中,仅重度狭窄的dCA受损。 3.急性脑梗死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受损,甚至累及健侧。 4.尽管在随访中未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仍需对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给予重视。
【关键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健康成年人 大脑中动脉 单侧 传递函数分析(TFA)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4
  • 2.1 定义15
  • 2.2 分类15
  • 2.3 影响因素及机制15-16
  • 2.3.1 代谢学说16
  • 2.3.2 肌源性学说16
  • 2.3.3 神经源性学说16
  • 2.3.4 内皮源性学说16
  • 2.4 CA 的测定及评价方法16-19
  • 2.4.1 评估 CA 时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17
  • 2.4.2 诱导血压变化的方法17-18
  • 2.4.3 评价参数18-19
  • 2.5 CA 与脑血管病19-24
  • 2.5.1 动脉狭窄19-21
  • 2.5.2 脑梗死21-22
  • 2.5.3 脑出血22
  • 2.5.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2-23
  • 2.5.5 烟雾病23-24
  • 第3章 健康成年人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24-31
  • 3.1 材料与方法24-25
  • 3.1.1 研究对象24
  • 3.1.2 检查方法24
  • 3.1.3 数据分析24-25
  • 3.1.4 统计学分析25
  • 3.2 结果25-28
  • 3.2.1 一般信息统计25-26
  • 3.2.2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参数26-28
  • 3.3 讨论28-30
  • 3.3.1 脑血流自动调节与年龄28-29
  • 3.3.2 脑血流自动调节与性别29
  • 3.3.3 前、后循环的脑血流自动调节29-30
  • 3.4 结论30-31
  • 第4章 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31-42
  • 4.1 材料与方法31-32
  • 4.1.1 入组标准31
  • 4.1.2 排除标准31
  • 4.1.3 血管狭窄的检测及分组情况31-32
  • 4.1.4 检查方法32
  • 4.1.5 分析方法32
  • 4.1.6 统计学分析32
  • 4.2 结果32-36
  • 4.2.1 一般信息统计32-33
  • 4.2.2 动脉脑血流自动调节相关参数33-36
  • 4.3 讨论36-41
  • 4.3.1 脑动脉狭窄与脑血流自动调节36-38
  • 4.3.2 缺血性卒中与脑血流自动调节38-40
  • 4.3.3 随访结果40-41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1
  • 4.5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5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静;刘星辰;汪峰;钟原;;无症状与症状性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15期



本文编号:703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03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