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清EPO含量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血清EPO含量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摘要】:目的:检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水平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iddle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MCV)的动态变化,分析血清EPO水平与MCV、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为EPO在CVS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支持,辅助判断自发蛛网膜出血后判断脑血管有无痉挛及其痉挛的程度,以便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及时的治疗。方法:1.实验分组:设实验组及对照组。(1)实验组:4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女各20例,年龄范围19岁-75岁,平均年龄52.05±13.27岁。①纳入及排除标准:自发性SAH,发病后24 h内收治入院,近二周未服用抗凝药物,近3周无头颅外伤史,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检查并完成随访者。无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史,无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及长期生活高原地区生活史,排除孕妇及研究人员认为其不适合参加临床研究者。②实验组亚组:按检测时间分为24小时、96小时、1周、2周组,按有无血管痉挛分为痉挛组及非痉挛组。③诊断方法:据病史、体征及头颅CT结果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经TCD诊断脑血管痉挛。④治疗方法:常规给予尼莫地平缓解血管痉挛及扩容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在入院1周内行介入栓塞术,术后继续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扩血管及对症支持治疗。(2)对照组:23例正常体检者,年龄范围25-77岁,平均年龄51.87±16.58岁。2.实验方法:实验组分别于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2周抽取静脉血并于抽血两小时内行TCD检查,对照组在静息30分钟后抽取静脉血并于抽血两小时内行TCD检查。并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EPO测定。由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及副高以上人员应用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3.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中SNK法进行分析;发生血管痉挛患者的EPO值与痉挛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在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两周的血清EPO值及TCD所测MCV值分别为13.98±8.08miu/L和122.88±23.7cm/L、10.16±6.65miu/L和158.60±37.56c/mL、10.34±6.12miu/L和155.20±38.00cm/L、 13.79±8.18miu/L和114.88±18.01cm/L.对照组血清EPO值及TCD所测MCV值分别11.10±6.42miu/L和79.39±12.40cm/L。血清EPO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中各时间点的MCV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96小时及1周与发病24小时比较,EPO降低、TCD所测MCV值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两周与96小时及1周比较,EPO升高、TCD所测MCV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及2周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分别为26、31、30、16例,不同时间点痉挛组与非痉挛组血清EPO值为9.05±3.50miu/L和23.12±5.81miu/L、7.14±3.75miu/L和20.55±2.48miu/L. 7.32±3.40miu/L和19-37±2.04miu/L.7.10±2.91miu/L和18.25±7.49miu/L,痉挛组EPO值均低于非痉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24小时、96小时、1周血清EPO与血管痉挛程度呈负相关,其Spearman系数分别为-0.487、-0.806、-0.564,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2周血清EPO值与血管痉挛程度无相关性,Spearman系数为0.017,P0.05。结论:1.在SAH后血清EPO水平随着发病时间变化,在发病初期开始下降,在96小时及1周最低,然后至2周上升。在SAH后TCD所测MCV随着发病时间变化,在发病初期开始上升,在96小时及1周最高,然后至2周下降。2.血清EPO水平低豹SAH患者较血清EPO水平高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内源性EPO可能参与了对SAH后CVS抑制。3.SAH患者血清EPO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程度呈负相关,发生血管痉挛患者EPO水平越低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越重。检测血清EPO量,可用于判断血管有无脑血管痉挛,及其痉挛的程度,以便于我们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及时的治疗。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5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英文摘要6-10
- 前言10-12
- 材料和方法12-17
- 研究结果17-23
- 讨论23-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7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47-48
- 致谢48-49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49-63
- 参考文献57-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献民,朱立真;通颅汤治疗脑血管痉挛196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11期
2 李森美;产褥期脑血管痉挛和梗塞1例报告[J];临床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4年01期
3 刘跃梅;多动的孩子不可忽视脑血管痉挛[J];家庭医学;2005年02期
4 田力学,韩宏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5 刘威,朱贤立,杨富明,张方成;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03期
6 王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预测因素的多元分析[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7 高宗恩;经颅彩色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痉挛诊断的用途[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8 卢灿辉,卢永兵;葛菊芎麻汤治疗脑血管痉挛头痛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3期
9 吴锦英;;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4年04期
10 王們,赵丛海,董长辉,黄山,李铁男,周泽亚;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J];吉林医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秉杰;刘耀华;赵世光;;细胞外钾离子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宋良鹏;孙西周;杜福宏;柏明晓;李洪鹏;;三藤通络饮治疗外伤性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孙瑾;;颅内压监护在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屠传建;顾志伟;宋大刚;柳建生;;参麦在防治外伤性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探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涂建飞;刘一之;纪建松;;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初步研究[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霍秀兰;王洋;高秀英;郑艳萱;;经颅多普勒对心痛定解除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7 宋湖平;洪涛;陈红伟;叶新运;曾而明;;脑血管痉挛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吕健;张瞿璐;戴芳德;陈静;刘迎辉;华莎;;经颈动脉注入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临床应用和效果观察[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9 赵世光;郑秉杰;;脑血管痉挛机制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异常[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郑友之;万大庆;洪卫明;陈亚君;蔡学见;;脑底池持续输注罂粟碱防治动脉瘤围术期血管痉挛[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姜雪松;哈医大研究脑血管痉挛获突破[N];哈尔滨日报;2011年
2 记者 衣晓峰;至少有三类基因与动脉瘤密切相关[N];健康报;2011年
3 许锦东;脉管炎病人的自我保养[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王丽;麦角胺副作用不可忽视[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5 副主任医师 徐栋华;断肢(指)再植的患者术后不宜抽烟[N];家庭医生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珑;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房向阳;SeHA抗氧化损伤作用及其治疗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范晨;一种新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及脑血管痉挛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刘力强;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5 洪涛;特异沉默Cx43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6 冀勇;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玉龙;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张晓冬;不同手术方式对颅内动脉瘤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钱涛;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后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赵振伟;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D-Val~(22)]大ET-1(16-38)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风险因素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海;自发性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血管痉挛危险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宇;EDHF参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4 胡志恒;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曹辉;人血清EPO含量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D];吉林大学;2005年
7 武中成;血浆和肽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相关性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8 涂建飞;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汪峰;脑血管痉挛与其生化预测标记物[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邓晓东;核心蛋白聚糖及相关炎症因子在血管痉挛患者中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3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0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