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9 04:19
本文关键词: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应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至少一处斑块厚度2.5 mm或长度10.0 mm)者,进一步行SMI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计63例患者进行SMI检查(男性39例,女性24例),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45例(71.43%)。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史(OR=6.07,95%CI:1.08~34.22)、脑梗死病史(OR=13.04,95%CI:2.80~60.70)、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7.57,95%CI:2.20~26.09)和C反应蛋白(OR=1.72,95%CI:1.26~2.35)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MI可以用于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男性、冠心病史、脑梗死病史、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单位】: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危险因素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对临床事件的发生起决定作用。常规二维超声可以对斑块大小和回声性质等进行测量,但不能对斑块内部成分、炎性表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等易损斑块特征进行评估。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斌;张丹;刘兴洲;孟焱;翟林;黄光;李卫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点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9年07期
2 翟江;;超声e-Flow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10期
3 刘永岭;柴春英;张琪;;超声e-Flow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效果评价[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751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512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