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大脑白质纤维束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大脑白质纤维束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SCA 3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
【摘要】:目的: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 3)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white matter fiber bundles, WMFB)形态学及结构学特征,进行相应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的研究,为临床诊治及科研分析提供功能解剖学依据,为SCA 3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我科2012至2014年20例经突变基因筛查确诊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同期选择20例非血缘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均完善大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工作站处理数据,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TI检查发现,SCA 3组大脑白质纤维束较健康对照组部分纤维显示不完整,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 R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针对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共10个白质纤维束进行弥散张量功能测定,左右两侧大脑白质纤维束病例组较对照组MD值±S数值均有所下降。病例组、对照组左侧皮质脊髓束、扣带(海马)、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组间MD值方差分析P0.05,无方差齐性,无统计学意义;左侧丘脑前辐射、扣带回、胼胝体辐射线枕部、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问MD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左侧丘脑前辐射、胼胝体辐射线枕部、钩束、上纵束(颞部)组MD值P值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左侧扣带回组MD)值P值0.05,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病例组、对照组右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间MD)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右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组MD值P值0.05,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右侧扣带回、下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MD值P值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右侧上纵束组MD值方差分析P0.05,无方差齐性,无统计学意义。(3)左右两侧大脑白质纤维束病例组较对照组FA值±S数值均有所下降。病例组、对照组左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上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间FA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左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上纵束、钩束组FA值P值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上纵束(颞部)组FA值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下纵束组FA值方差分析P0.05,方差不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对照组右侧丘脑前辐射、扣带回、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上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间FA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右侧丘脑前辐射、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上纵束组FA值P值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右侧扣带回、钩束、上纵束(颞部)组FA值P值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右侧皮质脊髓束、扣带(海马)、下纵束组FA值方差分析P0.05,方差不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左右侧大脑白质纤维束病例组较对照组RA值±S数值均有所上升。病例组、对照组左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间RA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左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组RA值P值0.05,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左侧扣带(海马)、钩束、上纵束(颞部)组RA值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左侧上纵束组RA值方差分析P0.05,无方差齐性,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对照组右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钩束、上纵束(颞部)组间RA值方差分析P0.05,组间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t检验,右侧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扣带回、扣带(海马)、胼胝体辐射线枕部、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组RA值P值0.05,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右侧钩束、上纵束(颞部)组RA值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5)因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未能完善白质纤维束受损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进展的关联性研究,本课题组将继续完成SCAs功能影像学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结论:SCA 3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DTI检查可以发现SCA 3患者大脑多个白质纤维束萎缩,为临床诊治及科研提供功能解剖学基础,可协助SCA 3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研究SCA 3对大脑纤维束损伤的影响与患者临床表现关联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SCA 3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744.7
【目录】:
- 主要英文缩略表6-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20
- 资料和方法20-22
- 结果22-37
- 讨论37-41
- 结论41-42
- 问题及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4
- 综述44-50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新 ,李晓君 ,王峻;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2 钟维佳 ,赵建农;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年04期
3 吴伟刚,陈秀义,杨杜;弥散张量成像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3期
4 刘树永;姚旭峰;耿道颖;;纠正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变形的一种方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年03期
5 徐贤;马林;;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癫痫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5期
6 张硕;强金伟;张康乐;;弥散张量成像对常规性临床应用的初步建立和实现[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7 陈美玲;许秀峰;程宇琪;徐林;;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3期
8 马德晶;秦东京;;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涛;王安生;高燕军;张胡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10 董玉茹;王宏;钟心;穆学涛;马毅;刘腾;刘勉;;弥散张量成像量化指标与脑弥散加权成像的对照性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海;邓国军;陈桂美;肖香佐;;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初级运动功能区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王训恒;;慢性颈髓病变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田仔;;弥散张量成像的计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新进展[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晟;郭雪梅;崔爱国;肖江喜;蒋学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郑兆聪;刘必松;吴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出血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海燕;卢青;秦姣龙;肖朝勇;姚志剑;;抑郁症情绪神经环路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葛海涛;尹训涛;徐君海;刘树伟;;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8 贾贵静;;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宋凡;胡永善;张峰;南向亮;徐一鸣;马立宏;倪欢欢;周翠侠;黄春水;赵青;;脑卒中后残废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峭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个例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f 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彦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宋峰;猪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应用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舒进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正常青年人脑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杨帆;云南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大脑白质纤维束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聪聪;慢性偏头痛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方鹏;弥散张量成像的脑连接模式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体及其亚区的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7 张静娜;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静;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偏头疼患者大脑结构网格的异常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曹新山;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丽敏;压缩感知框架下的快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3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5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