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不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病因不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血清IgE 病因不明 青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狭窄 组织病理学 病因不明 血清IgE 卒中 血管炎
【摘要】:第一章病因不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目的:部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动脉狭窄但是病因不明,这些患者当中有的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 IgE)增高,有的血液学检查完全正常(简称“血清IgE正常”),本文分析并比较这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讨论其可能的病因。方法:从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均应有完整的病史记录和完善的检查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14-44岁之间;(2)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确诊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3)无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已知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4)无心源性栓塞、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依据;(5)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 A)检查,并证实存在脑动脉狭窄≥30%;(6)除血清IgE外,包括IgA、IgG、IgM、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链球菌溶血素O (Antistreptolysin O, ASO)、补体3和4 (Complement Sand 4, 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和自身抗体谱在内的所有相关检查等均未见异常。根据血清IgE水平是否增高,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IgE增高组和IgE正常组。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过敏史等)和脑动脉狭窄分布的特点等。脑动脉狭窄分布的特点通过全脑DSA来判断,记录包括患者脑动脉狭窄病变的部位和狭窄率等。所有全脑DSA均由我科在脑血管介入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完成,阅片则由我科两位在全脑DSA图片的阅片方面有丰富经验医生负责。脑动脉狭窄的测量:(1)颅外血管应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的方法进行分析;(2)颅内血管应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疾病试验(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WASID)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正态性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青年卒中患者有2382例,其中459例(19.3%)病因不明。病因不明的459例患者中,有127例(27.7%)患者因未行全脑DAS检查和/或其他相关检查不完善,168例(36.6%)患者因DSA检查提示脑血管狭窄程度30%而被排除。最终共有164例(35.7%)患者纳入本研究,同时根据血清IgE水平是否增高,将纳入患者分为IgE增高组和IgE正常组。IgE增高组:41例患者,其中男30例(73.2%),女11例(26.8%),年龄平均(31.8土8.3)岁。IgE正常组:123个患者,其中男87例(70.7%),女36例(29.3%),年龄平均(33.1+7.0)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5,P=0.307)。两组患者脑动脉共有狭窄部位307个,其中血清IgE增高组有87个,IgE正常组共有220个。两组患者在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脑动脉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CA):IgE增高组35个(40.2%),正常组58个(26.4%),x2=5.677,P=0.017;颈内动脉(ICA):IgE增高组18个(20.7%),正常组83个(37.7%),x2=8.198,P=0.004;大脑前动脉(ACA):IgE增高组5个(5.7%),正常组9个(4.1%),P=0.549;椎动脉(VA):IgE增高组11个(12.6%),正常组45个(20.5%),x2=2.550,P=0.110;基底动脉(BA):IgE增高组7个(8.0%),正常组11个(5.0%);x2=1.048,P=0.306;大脑后动脉(PCA):IgE增高组5个(5.7%),正常组9个(4.1%),P=0.549;颈总动脉(CCA):IgE增高组3个(3.4%),正常组1个(0.5%),P=0.070;颈外动脉(ECA):IgE增高组3个(3.4%),正常组4个(1.8%),P=0.409。脑动脉狭窄位于前循环:IgE增高组58个(66.7%),正常组:150个(68.2%),x2=0.066,P=0.798;位于后循环:IgE增高组23个(26.4%),正常组:65个(29.5%),x2=0.295,P=0.587。脑动脉狭窄位于颅内血管:IgE增高组74个(85.1%),正常组:171个(77.7%);位于颅外血管:IgE增高组13个(14.9%),正常组:49个(22.3%),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在颅内外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9,P=0.149)。IgE增高组患者脑血管所有狭窄病变部位的平均狭窄率为(68.9±21.5)%,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狭窄率(71.8±18.2)%,两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2,P=0.272)。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多分布在前循环血管和颅内血管,考虑这与患者为青年人及病因可能为脑血管炎等有关。但是IgE增高组患者的狭窄病变部位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而正常组的狭窄病变则以累及颈内动脉更为常见。目前尚不明确两组患者脑血管狭窄部位分布的差异是否与血清IgE有关。第二章血清IgE增高但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目的:部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但是相关检查发现只存在血清IgE增高,或者全部检查均未见异常(同样简称为"IgE正常”),病因并不明确。这些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其部分脑血管的狭窄率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上考虑病因与脑血管炎有关,但缺乏病理学依据。鉴于颅内病变血管标本难以获取,而以往有研究表明颞动脉活检术可作为多种血管炎的病理诊断手段。我们拟通过对上述血清IgE增高和正常这两组患者的颞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血清IgE增高组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可能的病因。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纳入在住院过程中均有完整的病史记录和完善的检查结果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14-44岁;(2)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头颅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者TIA; (3) DSA证实脑动脉狭窄≥30%;(4)无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等已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5)无脑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依据;(6)除血清IgE外,包括IgA、IgG、IgM、ASO、RF、补体C3和C4、自身抗体谱在内的所有检查等均未见异常。根据血清IgE水平将患者分为IgE正常组和IgE增高组。在局部麻醉下行颞动脉活检,留取长约10mm的颞动脉标本,经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后石蜡包埋等处理后,横向连续切片,厚度为4μm/层。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和IgE的免疫组化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评价方面,采用光学显微镜全视野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灶个数,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切片中肥大细胞的部位和数量。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H-E染色切片中血管的内中膜厚度、MMP-9和MCP-1和IgE的平均光密度值及其主要的表达部位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正态性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颞动脉活检患者共32例(男/女:23/9),血清IgE正常和增高的患者各16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狭窄病变的分布、是否存在过敏源以及平均狭窄率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HE染色标本结果显示,外膜符合炎症细胞浸润定义的,IgE正常组2例(12.5%),IgE增高组7例(43.8%)。IgE增高组还有2例患者中膜少量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1例患者外膜纤维素性渗出伴小灶坏死及出血,血管壁全层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Fisher精确概率法显示,IgE增高组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的患者显著高于IgE正常的患者(10例vs2例,P0.01)。内中膜的平均厚度IgE正常组为(0.22±0.06)mm, IgE增高组为(0.25±0.06)mm,两组患者之间内中膜平均厚度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肥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5 vs 3.6±2.3,P0.05)。MCP-1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正常组,而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25±5.79)×10-5 vs (4.41±2.87)×10-5, P0.01]。MMP-9的平均光密度值在血清IgE增高组中的绝对值相对偏高,但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79±21.38)×10-4vs(25.23±12.78)×10-4,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未发现颞动脉标本血管壁存在IgE的沉积。结论:血清IgE增高组患者颞动脉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反应和纤维素性渗出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MCP-1在病变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最终需要导致患者卒中的责任血管标本才能证实,但是我们或许可以由此推测:IgE增高病因不明的青年卒中患者狭窄的脑动脉可能存在类似,甚至更为严重的病理学改变。
【关键词】:血清IgE 病因不明 青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狭窄 组织病理学 病因不明 血清IgE 卒中 血管炎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9
- 前言19-30
- 参考文献24-30
- 第一章 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30-45
- 1.1 引言30-31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31-33
- 1.3 结果33-37
- 1.4 讨论37-40
- 参考文献40-45
- 第二章 血清IgE增高但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45-66
- 2.1 引言45-47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47-52
- 2.3 结果52-57
- 2.4 讨论57-61
- 参考文献61-66
- 相关综述66-82
- 参考文献76-82
- 缩写词简表82-83
-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83-84
- 致谢8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荣艳;李艳捧;王亚芹;;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2008年10期
2 李晓;李光勤;;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12期
3 王拥军,姜卫剑;脑动脉狭窄的诊断[J];继续医学教育;2005年09期
4 朱武生,刘新峰,徐格林,张仁良,殷勤,吴文涛,张申宁,樊小兵,赵文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9期
5 迟路湘;;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6年01期
6 罗东霞;;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护理[J];河北医学;2008年01期
7 是明启;王玉洲;宋朝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年03期
8 何玉清;马聪敏;李文波;;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动脉狭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9期
9 朱青峰;刘建秦;;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1期
10 朱青峰;王国芳;王千;边世春;;脑动脉狭窄相关因素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成;;短暂性闹缺血性发作合并脑动脉狭窄与脑梗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黄一宁;孙葳;武阳丰;高惠珍;贾志荣;高山;孙伟平;谭秀革;范常峰;刘文红;张华;刘惠君;钟鲜华;;北京市周边地区40岁以上人群脑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迟路湘;;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常飞;章军建;张临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脑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秋惠;刘彩霞;胡国华;张海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超声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邓晓;秦超;;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肖胜;章军建;刘煜敏;;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国荣;李月春;姜长春;王宝军;张天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陈岚;瞿浩;李玫;;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牛国忠;殷聪国;唐波;蒋琳;;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附12例报告)[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军;脑动脉狭窄程度与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动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弋;Xe-CT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3 高雪亮;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振鹏;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微出血的临床影像及随访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胡中文;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亚甲基四清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5年
3 徐加平;放射治疗后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李施展;病因不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邓晓;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旭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魏薇;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D];蚌埠医学院;2014年
8 殷轶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狭窄与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侯昊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10 孙伟;伴有脑动脉狭窄的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影像学特征分析[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761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6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