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前瞻性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0:38

  本文关键词: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前瞻性综合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脑梗死 ABCD3评分法 血管评估 预后


【摘要】: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子和重要危险因素,对TIA发生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其预后的评估与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2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前瞻性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生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更好的预防TIA的发生。探讨影响TIA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改善TIA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同时进行ABCD2、ABCD3、ABCD3-V+(ABCD3+血管评估)三种评分法对TIA后长期卒中风险的预测评估,筛选出可靠性更高的评估方法。方法:选取272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等)、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家族史、临床特征(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到治疗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心电图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MR)。分别于患者入选后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4年以电话或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有无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及发生时间、是否戒烟戒酒及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终点事件为出现脑血管病事件或因其他疾病患者死亡。分析各因素与TIA发生或TIA后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析TIA不良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检验时间与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同样按此方法检验ABCD3-V+评分与TIA后4年内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ACBD2、ABCD3及ABCD3-V+三种评分法对TIA后4年内卒中风险的预测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并依据ABCD3-V+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比较各组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上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研究期间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272例患者进行统计学资料分析。年龄22-80岁,平均56.77±11.11岁,男性187例,年龄22-80岁,平均55.64±11.48岁,女性85例,年龄38-77岁,平均59.31±9.83岁。其中157例患者随访满4年,年龄22-80岁,包括男性113例,年龄22-80岁,女性44例,年龄38-77岁。对TIA发生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显示:272例TIA患者中,高血压病153例(56.25%),高脂血症90例(33.08%),糖尿病65例(23.90%),吸烟者104例(38.24%),酗酒者57例(20.96%),有家族史者78例(28.68%),存在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者126例(46.32%),存在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者28例(10.29%),存在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者113例(41.54%)。男性组吸烟、酗酒、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女性组,高血压的比例低于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吸烟、酗酒、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157例TIA患者随访4年后,共有50例(31.85%)发生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年龄29-78岁;未发生脑梗死患者107例(68.15%),年龄22-80岁。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总例数依次为9例(5.73%)、16例(10.19%)、25例(15.92%)、31例(19.74%)、37例(23.57%)、43例(27.39%)、48例(30.57%)、50例(31.85%)。以时间按月计算对TIA不良预后的总发生率(%)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880,P=0.004,存在直线相关性(P0.05)。对二者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回归系数(B)=0.452,F=20.589,P=0.004,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TIA患者卒中的总发生率呈直线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25例,其中发作性肢体单瘫或偏瘫97例,言语障碍44例,偏身感觉异常36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患者32例,其中发作性眩晕26例,跌倒发作1例,意识障碍4例,平衡障碍2例,复视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45例(36.00%),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5例(15.63%),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5)。TIA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以及脑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TIA发作史的存在与否,患者TIA发作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得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TIA发作史为影响TIA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风险,ABCD2、ABCD3、ABCD3-V+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99(0.726-0.872)、0.882(0.825-0.938)、0.923(0.878-0.967),以ABCD3-V+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TIA长期不良预后判断的准确性较高,取截断点=6.5时,其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ABCD3-V+评分与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存在直线相关性:相关系数=0.872,P=0.000,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二者进行直线回归分析:B=10.219,F=28.679,P=0.000,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评分的增高,TIA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亦呈增高趋势。依据ABCD3-V+评分法进行危险分层,不同组别的TIA患者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中高危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结论:1 TIA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导致TIA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2 TIA后7天、90天、1年、4年内的脑梗死总发生率分别为10.19%、19.74%、23.57%、31.85%,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上升趋势,故TIA后早期与长期的风险评价及防治工作都需要引起重视;3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及TIA发作史为TIA患者4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 ABCD2、ABCD3及ABCD3-V+(ABCD3+血管评估)评分法皆具有预测TIA患者长期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价值,其中以ABCD3-V+评分法对TIA后长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其危险分层可以用来筛选TIA后长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脑梗死 ABCD3评分法 血管评估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3
  • 英文缩写13-14
  • 前言14
  • 材料与方法14-18
  • 结果18-23
  • 附图23-25
  • 附表25-31
  • 讨论31-35
  • 结论35-37
  • 参考文献37-41
  •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发展及现状41-56
  • 参考文献50-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洪业;浅谈危险因素干预与场所干预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年06期

2 李庆华,王菲,欧阳文,唐静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年06期

3 陈茜;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年03期

4 金燕琴;沈华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险因素[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11期

5 张明泳;刁玉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6 于艳辉;孙晓红;赵伟丽;;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7 李奋;;儿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8 赵晋霞;;浅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11期

9 李丹妍;;浅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危险因素[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6期

10 谢小燕,刘雪琴;难免性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宝红;蒋秋焕;;早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与健康教育[A];2012年河南省老年持续专业护理服务暨规范化管理学术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2 赵华;;供应室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A];河南省现代消毒供应中心(室)建设与管理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毛丽;;浅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翠兰;胡大一;;长QT综合征发病率及不同年龄段的致命性危险因素[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李成义;林贵军;刘宗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贞;韩钊;范虹;张征;冯靓;叶祖森;;温州地区中青年卒中各年龄段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颖;张寅坤;韩耀风;方亚;;厦门市厦港社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学军;何伯玲;苏林雁;;长沙市区儿童电子游戏成瘾危险因素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海明;;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A];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省护理学会分会场安徽省护理学会护理专业化发展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笑微;;10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丽;老年人群跌倒危险因素和康复干预效果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2 于普林;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邓明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一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蓝燕芬;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玉;H型高血压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何金虎;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孙丽蕊;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前瞻性综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孙雪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7 许映雪;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周昀洁;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与肥胖指标的变化[D];浙江大学;2013年

9 吕洲;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林涛;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现况及其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17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17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