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太极拳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改良太极拳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背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让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疗效,简便易行,节约经济成本,一直是医学研究工作的重点。随着“卒中单元”及“三级康复”等理念的引进,脑卒中康复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并逐渐向社区延伸,患者的社区及家庭康复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健康宣教层面,越来越多的康复方法被开发出来。我国传统医学除中药、针灸及推拿手法外,还包括传统健身术如五禽戏、八段锦和太极拳等,后者一直被人们习练至今。太极拳运动要点与现代康复技术要点相似,在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大趋势下,太极拳在临床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习练太极拳要求动作姿势和缓、呼吸匀慢、静气凝神,是一种运动强度偏低、民间普及程度较高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训练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患者在社区或家居环境中即可开展训练。但是,由于太极拳套路众多,且有些拳式对于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而言,毕竟难度偏大。本研究使用的太极拳套路是根据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做出适度修改过的简易24式太极拳拳式,以使其运动特点更符合脑卒中患者的需求,改良太极拳技术仍然基于传统太极拳的意念、呼吸及运动协调配合特点,有着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都对患者功能改善有提高作用。改良太极拳技术的开发将使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的康复技术。鉴于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机制与疾病的预后和恢复上各有不同,本研究只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做初步探讨。目的观察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成2组,最终共观察4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总分的评分。结果经过1个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评分结果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FMA量表上肢、下肢、总分及Berg量表评分,B1分数,SSQOL总分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各指标治疗后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MA量表上肢及总分,SSQOL总分较对照组显著性提高(P0.05),Berg量表总分比较显示疗后明显提高,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患者BI评分及FMA下肢评分均显著性提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太极拳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后续仍需增加样本量作深入研究,以验证当前结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及治疗作用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太极拳姿势训练要点与现代康复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脑卒中患者不同运动功能阶段也有适合患者习练的拳式,而且从患者运动功能、情绪管理等多方面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太极拳这一传统健身术体现着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与优势,但是人们习练太极拳应该注意运动要点及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不宜简单模仿,尤其是脑卒中患者存在的关节控制问题,在习练时更要注意防护。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相关姿势进行改良,使太极拳更适应脑卒中患者的习练需求,而且在初步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上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关键词】:改良太极拳 康复 缺血性脑卒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符号说明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33
- 综述一 脑卒中的康复研究进展11-22
- 1 脑卒中的传统康复研究进展11-15
- 2 脑卒中的现代康复研究进展15-18
- 3 小结18-19
- 参考文献19-22
- 综述二 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22-33
- 1 太极拳的概念及源流22-23
- 2 太极拳在近现代的发展23-24
- 3 太极拳的基本拳式24
- 4 太极拳训练的临床应用24-28
- 5 小结28-29
- 参考文献29-33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3-48
- 前言33-34
- 临床资料34-42
- 1 一般资料34
- 2 诊断标准34-35
- 3 纳入标准35-36
- 4 排除标准36
- 5 脱落标准36
- 6 剔除标准36-37
- 7 中止标准37
- 8 治疗与观察方法37-42
- 结果42-47
- 1 FMA评分结果比较42-44
- 2 Berg总分比较44-45
- 3 BI评分结果比较45-46
- 4 SSQOL总分比较46-47
- 讨论47-48
- 第三部分 结语48-67
- 分析与探讨48-62
- 1 改良太极拳技术产生背景48-49
- 2 改良太极拳技术的要点49-53
- 3 改良太极拳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模式改变的作用53-55
- 4 基于太极拳训练的脑卒中康复研究55-56
- 5 从中医康复学角度分析太极拳的作用56-58
- 6 基于现代康复技术的太极拳训练分析58-60
- 7 结论60-62
- 问题与展望62-64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62
- 2 本研究尚存在的问题62-63
- 3 有关改良太极拳课题研究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 研究资料67-84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67-68
- 附录2 Berg平衡量表68-71
- 附录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71-75
- 附录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75-77
- 附录5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77-81
- 附录6 SS-QOL得分汇总表81
- 附录7 随机数字表81-82
- 附录8 改良太极拳技术基于的24式简易太极拳具体拳式82-84
- 致谢84-85
- 个人简历85-8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红;季慧芳;段青梅;张丽;王润;;功能训练联合针刺对颅脑外伤吞咽困难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年04期
2 许田;;手法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屈腕功能改善与抬肩功能改善的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4年03期
3 王金良;丁德权;谭峰;万赛英;吴海科;黄涛;李广兴;;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TQ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年30期
4 陈文劲;;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康复仪治疗小儿脑干功能损伤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年11期
5 江仙菊;郭佩宣;;Ⅲ~Ⅳ期帕金森病患者康复训练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4年24期
6 于梅;李连涛;董同宝;孙强三;;强化核心肌力训练对帕金森病康复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年01期
7 梁盛华;陈双龙;刘强;李婷妤;;柠檬冰棉签咽部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8 陈慧芳;廖玉明;王博禹;徐伟健;曾金明;熊虎;陈强;史靖;申娟;;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5年01期
9 徐虹;陈晓琳;张秋月;石海燕;李斌;刘渝;章茗;;护理技术在康复科的临床运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年01期
10 古菁;黄怀;沈丹彤;;高压氧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月华;灸五脏俞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席艳玲;维吾尔语失语症特点及其检查法的标准化研究和维吾尔族、汉族正常人脑激活区差异性的fMRI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李醒;五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李仁爱;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琨;电针翳风、夹廉泉为主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38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3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