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亚型的认知功能特征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帕金森病亚型的认知功能特征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亚型 认知功能障碍 静息态 局部一致性
【摘要】: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复杂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典型的锥体外系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一直被大家所熟知和重视,而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郁、感觉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从运动症状开始甚至运动症状出现之前便一直伴随整个病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过去却一直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对PD非运动症状的关注,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有横断面研究发现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的平均发病率为27%,并且有学者认为PD-MCI是帕金森病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的过渡阶段,而在整个PD病程中PDD的发病率高达70~80%。PD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D的病程进展速度、临床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传统诊断标准不能解释PD临床症状的复杂性,Alonso等首先将这种复杂性概括为PD的异质性,并提出了PD亚型的概念。目前,将PD按运动功能划分为震颤型(Tremor-Dominant,TD)和姿势不稳-步态困难型(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y,PIGD)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共识,临床发现震颤型和姿势不稳-步态困难型不仅典型的运动症状不同,而且其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和预后也有着明显差异,虽然认知功能障碍与年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但有证据表明姿势不稳-步态困难型是PDD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PD亚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神经病理机制。本研究采用认知评估量分析PD亚型以及PD亚型伴MCI的认知特点,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法(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PD亚型伴MCI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特征,探索PD亚型伴MCI的神经活动差异,以及静息态局部一致性分析法在PD亚型神经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早期干预PD亚型的病程进展、延缓PDD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PD亚型患者:TD组27例,PIGD组33例;PD亚型伴MCI患者:TD伴MCI组19例,PIGD伴MCI组23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25例,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2.量表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评估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排除严重抑郁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diseaseratingscale,updrs)第Ⅱ、Ⅲ部分(updrs-Ⅱ、updrs-Ⅲ)评估pd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采用hoehn-yahr(h-y)分期评估量表评估pd患者疾病分期;采用连线测验a型(trailmakingtest-a,tmt-a)、15分画钟测验(clockdrawingtest,cdt)、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fluencytest,vft)、rey听觉词语测验(rey’sauditoryverballearningtest,ravlt)、时钟复制(clockcopying)分别检测pd亚型伴mci患者的各个认知领域。3.磁共振扫描脑结构与功能数据均采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统(siemensmedicalsolutions,erlangen,germany)进行采集。所有被试首先采集脑部t1wi、t2wi图像,排除有异常影像学表现者;t1加权通过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three-dimensionalmagnetization-preparedrapidgradient-echo,3dmp-rage)序列扫描,采集薄层t1结构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序列扫描。4.磁共振数据预处理静息态功能图像使用spm8软件进行预处理。5.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三组样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方差齐性时用非参数检验;两组样本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spm8软件,对td组、pigd组和hc组的reho值分别进行两样本t检验,对t值结果用alphasim进行统计校正,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pd亚型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研究(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pd亚型患者与hc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评分:hc组低于td组和pig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d亚型患者病程、发病年龄、updrs-Ⅱ、updrs-Ⅲ无统计学差异(p0.05);h-y分级:pigd组的大于t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pd亚型患者与hc组moca总分和各分项比较两组pd亚型患者与hc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结果:td组与hc组比较:td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四个分项的评分均低于h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igd组与hc组比较:pigd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六个分项的评分均低于h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比较:pigd组的moca总分以及延迟记忆、定向的评分低于t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pd亚型患者与hc组mmse总分和各分项比较两组pd亚型患者与hc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延迟记忆、视空间能力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td组与hc组比较:td组的mmse总分低于h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分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igd组与hc组比较:pigd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延迟记忆、视空间能力四个分项的评分均低于h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比较:pigd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的评分低于t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pd亚型患者认知障碍发病率比较两组pd亚型患者mci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igd组pdd的发病率高于t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pd亚型伴mci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研究(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与hc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评分:hc组低于td组和pig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的病程、发病年龄、h-y分级、updrs-Ⅱ、updrs-Ⅲ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与hc组moca总分和各分项比较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与hc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命名、定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td组与hc组比较:td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七个分项评分均低于h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igd组与hc组比较:pigd组的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六个分项评分均低于h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比较:总分与各分项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与hc组mmse总分和各分项比较两组pd亚型mci患者与hc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结果:TD组与HC组比较:TD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两个分项评分低于H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IGD组与HC组比较:PIGD组的MMSE总分以及定向、注意计算力两个分项评分低于H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D组与PIGD组比较:总分与各分项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受损认知领域比较TD-MCI组共19例,其中单域受损型12例(63.16%),多域受损型7例(36.84%);PIGD-MCI组共23例,其中单域受损型6例(26.09%),多域受损型17例(73.91%);两组PD亚型伴MCI患者受损认知领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PD亚型伴MCI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1)TD伴MCI组与HC组静息态ReHo值差异脑区及激活强度比较TD型伴MCI患者ReHo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后扣带回、左侧舌回。(2)PIGD伴MCI组与HC组静息态Re Ho值差异脑区及激活强度比较PIGD型伴MCI患者Re Ho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后扣带回、左侧舌回、左侧颞中回。(3)PIGD伴MCI组与TD伴MCI组静息态ReHo值差异脑区及激活强度比较PIGD型伴MCI患者ReHo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顶下小叶;Re Ho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小脑后叶。结论:1.PIGD亚型的总体认知功能比TD亚型差,受损的认知领域更多,且受损的程度更重,PIGD亚型PD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TD亚型,PIGD亚型可能是PDD发病的关键或重要危险因素。2.MoCA和MMSE认知筛查量表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PD不同亚型伴MCI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认知领域检测分量表可以分辨PD亚型伴MCI患者之间认知领域受损类型的差异,TD亚型以单域受损型为主,而PIGD亚型以多域受损型为主。3.PD不同亚型伴MCI患者之间的异常活动脑区存在差异,并且有差异的脑区与PD不同亚型的运动障碍特征有关;静息态局部一致性分析法可以在PD认知障碍早期较灵敏地发现PD亚型之间的神经元活动差异,可以有效地反映PD亚型伴MCI患者的脑功能活动情况,为PD亚型的神经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亚型 认知功能障碍 静息态 局部一致性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5;R445.2
【目录】:
- 缩略语表4-6
- 英文摘要6-12
- 中文摘要12-16
- 第一章 前言16-20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意义19
- 1.4 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帕金森病亚型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研究20-28
- 2.1 材料与方法20-22
- 2.2 结果22-25
- 2.3 讨论25-28
- 第三章 帕金森病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研究28-36
- 3.1 材料与方法28-30
- 3.2 结果30-33
- 3.3 讨论33-36
- 第四章 帕金森病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36-48
- 4.1 材料与方法36-39
- 4.2 结果39-44
- 4.3 讨论44-48
- 全文总结48-49
- 参考文献49-54
-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亚型与影像学研究进展54-63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7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2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3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4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5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7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9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10 于嘉;帕金森病与临床用药[J];首都医药;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杨晓军;李筱婷;;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又;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N];光明日报;2006年
2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3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程守勤 蒋廷玉;帕金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N];新华日报;2006年
6 杨锋;及早防范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尤佳;帕金森病——中老年人的“绊脚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刘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康文岩;α-突触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区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症状学和ATP13A2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迎春;帕金森病患者经颅超声影像学特点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陈伏祥;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改变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7 徐睿鑫;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李洋;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MRI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李玲;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及视野改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程筱雨;血清反应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7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4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