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梗死TOAST各型急性期血压进程与预后差异

发布时间:2017-09-20 12:42

  本文关键词:脑梗死TOAST各型急性期血压进程与预后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TOAST分型 动态血压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TOAST各型的血压进程和预后差异。【方法】对36名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连续3 d的动态血压监测,期间未使用降压药。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11人,心脏源性栓塞组(CE)3人,小动脉闭塞组(SAO)11人,其它病因组(SOD)3人,不明原因组(SUD)8人。分析的血压参数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率、夜间血压下降率,预后包括卒中进展和3个月功能。【结果】脑梗死3 d内,TOAST各型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均0.001)。LAA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持续升高,其余组均呈下降趋势。CE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最低,平均脉率最高。TOAST各型发病3 d内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以非杓型为主。夜间发生高血压的百分比较白天高,尤其舒张压,LAA组最明显。LAA组3 d内血压升高者出现卒中进展和3个月功能不良的比例更高,SAO组则相反。【结论】脑梗死急性期TOAST各型的血压进程不同,血压变化对TOAST各型预后影响不同。使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协助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科;
【关键词】脑梗死 TOAST分型 动态血压 预后
【基金】:广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2014Y2-00502)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J SUN Yat-sen Univ(Med Sci),2016,37(2):260-265]脑梗死后血压的调控方案仍无定论[1]。要更准确地调控血压,首先要弄清脑梗死后血压如何变化。不同病因脑梗死对高血压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在分析血压变化以制定更合理的血压调控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寿兰,李 萍,刘 汉 ,景本年,李卓江;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2 宋水江 ,闻树群 ,黄鉴政 ,丁德云 ,郑晓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21期

3 付鑫;以癫痫发作的脑梗死5例[J];黑龙江医学;2002年03期

4 陈新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测定[J];中原医刊;2002年09期

5 蔡茂文;脑梗死14例分析[J];四川医学;2002年11期

6 徐晓云,高伟明,朱雯霞,沈伟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康复期认知变化与脑MRI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7 关涛,许颖利;脑梗死治疗中加重1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7期

8 刘忠达;吕莉君;叶峰;姚纯俭;沈鎏涌;;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J];浙江医学;2006年02期

9 孙新芳;冯琳;肖桂荣;;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10 陈松林;王艳昕;姚晓黎;梁颖茵;;脑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治疗[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德云;李承晏;;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赵建国;;脑梗死的若干问题商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马桂贤;王丽娟;单志新;林秋雄;张雄;王硕;刘新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黄帆;杨静;徐雪;马中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冯靓;韩钊;;血尿酸与不同病因分型脑梗死发病及预后关系的探讨[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洪连;吴晓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朱良付;黄如训;盛文利;卢林;李振东;;幕上130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巩林静;秦卫国;边连防;;血糖升高对脑梗死预后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建荣;王学峰;王桥根;;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建荣;王学峰;王桥根;;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牛琦;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蒋超;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及黄体酮的干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彭延波;脑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对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4 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林永忠;脑梗死患者GBE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运动捕捉和~1H-MRS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6 靳欣;Chemerin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对HUVEC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7 马建华;PDE4D、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8 管玉青;实验性脑梗死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和病理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8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888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