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SAH早期脑损伤中p38MAPK、P53的表达及褪黑素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鼠SAH早期脑损伤中p38MAPK、P53的表达及褪黑素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早期脑损伤(EBI) 急性脑血管痉挛 褪黑素(MT) p38MAPK P53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行为学改变和基底动脉形态变化,检测颞叶皮质和基底动脉壁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及P53蛋白的表达,探讨p38MAPK、P53表达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关系及褪黑素(Melatonin,MT)对SAH大鼠神经行为学和基底动脉形态的影响及其与p38MAPK、P53的关系,为褪黑素在SAH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颈内动脉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n=15)、蛛网膜下腔出血+安慰剂组(Vehicle组,n=15)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褪黑素组(MT组,n=15)。Sham组按制作SAH模型步骤操作,但不刺破颈内动脉;SAH组在造模后常规喂养;MT组在造模后立即腹腔注射褪黑素溶液(60mg/kg),每12h一次,连续4次;Vehicle组按相同方式腹腔注射与MT组等量的安慰剂(1%乙醇)。各组大鼠的喂养方法、环境及术后护理均相同。术后48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随后处死留取颞叶皮质和基底动脉标本保存。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颞叶皮质和基底动脉壁中p38MAPK、P53的表达情况。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Sham组大鼠无死亡;SAH模型大鼠总体死亡率为48%,sah组、vehicle组和mt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51.61%、48.28%、42.31%,且大多发生在术后24h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sah组与vehicl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vehicle组与mt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sah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p0.01);sah组与vehicle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mt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vehicle组(p0.05)。3.基底动脉形态:sham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腔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管壁平滑无增厚,内膜无皱褶、断裂,内皮细胞结构完整;sah组和vehicle组基底动脉血管壁增厚,内膜皱褶,偶见断裂,内皮细胞肿胀,外膜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径均明显缩小,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sham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t组基底动脉血管壁略增厚,内膜稍皱褶,未见断裂,内皮细胞轻度肿胀,外膜炎性细胞浸润较轻,血管内径较vehicle组扩大(p0.01)。4.p38mapk表达情况:p38mapk主要表达于胞核或胞浆内。在颞叶皮质中,sham组可见少量表达;与sham组相比,sah组表达明显增多(p0.01);vehicle组与sah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mt组表达明显低于vehicle组(p0.01)。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中,sham组p38mapk表达极少;sah组与vehicle组均在内膜和平滑肌层见大量表达,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sham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t组表达明显低于vehicle组(p0.05)。5.p53表达情况:p53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胞核内,胞浆中偶有表达。在颞叶皮质中,sham组p53表达量少;sah组表达明显多于sham组(P0.01);Vehicle组与SA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T组表达明显低于Vehicle组(P0.01)。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中,P53在Sham组呈少量表达;SAH组与Vehicle组均可在内膜和平滑肌层见大量P53表达,且明显多于Sham组(P0.01),但二者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T组表达明显低于Vehicle组(P0.01)。结论:1.大鼠SAH后早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说明SAH后存在EBI,而褪黑素可以改善大鼠SAH后神经功能缺损,提示褪黑素可以减轻EBI。2.SAH后早期脑皮质中p38MAPK、P53表达明显增加,可能是SAH后EBI的病理机制之一。3.SAH后早期出现基底动脉收缩,说明SAH后存在急性CVS,并认为是EBI的组成部分,且可能与血管壁内p38MAPK、P53表达增加相关。4.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皮质中p38MAPK、P53表达直接减轻EBI,同时也可抑制脑血管中p38MAPK、P53表达,通过缓解急性CVS间接发挥早期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早期脑损伤(EBI) 急性脑血管痉挛 褪黑素(MT) p38MAPK P53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5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前言13-15
- 材料与方法15-24
- 结果24-32
- 讨论32-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7
- 综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研究进展47-61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61-62
- 个人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英;褪黑素的研究历程及应用前景[J];广州医药;2002年02期
2 刘河;褪黑素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口岸卫生控制;2004年03期
3 吴亮,邱勇,李雷;人脊椎骨中褪黑素受体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4期
4 嘉勉;;褪黑素对癌症的治疗作用值得注意[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年04期
5 徐峰,李经才;褪黑素对睡眠的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年02期
6 杨岚;来自生命深处的渴望──美国南求褪黑素还你自然的睡眠[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1997年06期
7 汪晓飞,刘志民,彭树勋;褪黑素:一个多功能的光周期信号[J];生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8 张银萍,刘保良;保健品──褪黑素作用简述[J];中国药业;1998年04期
9 童钟杭;;褪黑素与性活力[J];健康博览;2007年05期
10 吴彬;;解决失眠,在于正确选择褪黑素[J];长寿;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琼;孙儒泳;张崇理;许荣昆;;人体中褪黑素的生理作用[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贾娇;杨红;;褪黑素及褪黑素能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叶晓华;怀佳萍;孙学成;徐晓;吴建胜;;褪黑素通过调节白介素22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袁崇刚;施英唐;何令;;持续光照和褪黑素对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志民;刘志民;赵瑛;陆祖谦;沈玉美;谈雯;彭树勋;;褪黑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及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徐峰;王芳;李经才;;褪黑素睡眠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肥胖的临床与基础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何颖;李经才;;褪黑素对学习、记忆的作用研究进展[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邱旭升;邱勇;陈晖;孙旭;邓亮生;郑振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吴建胜;怀佳萍;邵颖颖;孙学成;金尹;黄智铭;;褪黑素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稳态改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卫民;肖国民;裘五四;吴建跃;程军;姜启周;徐海松;张眉;方蓉;;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的临床研究初步报告[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舟子 留美学者,生物化学博士;褪黑素究竟有多神奇?[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苹果;未成年人不宜服褪黑素治失眠[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李玉霞;“褪黑素”保健品不要随便吃[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 张均田;含褪黑素保健品的功效[N];光明日报;2002年
5 ;褪黑素安全否看看专家怎么说[N];健康报;2002年
6 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医学院 任骏 张晓;褪黑素:现状与前景[N];健康报;2002年
7 任骏 张晓;不必滥用褪黑素[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黄萱;“褪黑素”到底是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本文由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褪黑素长期服用安全吗?用于儿童可靠吗?[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主任医师 吕斌;褪黑素使用过量会影响生育[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婷婷;褪黑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郭攀;褪黑素保护镉暴露所致肝毒性效应的机制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吉国;褪黑素对牙髓炎TLR4、NF-κB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徐永鹏;褪黑素对1-溴丙烷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唐立;褪黑素在实验性主动脉瘤模型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王日雄;基于胃癌血管生成的褪黑素核受体作用靶点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7 庞云渭;褪黑素抑制牛卵母细胞及体外受精胚胎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8 黄海;褪黑素对外视网膜神经元信号传递的调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韩静;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的作用及其中枢机制的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晓峰;褪黑素对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新;血液透析患者褪黑素水平与氧化应激、炎症状态及睡眠质量相关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伟;外源褪黑素对超低温冷冻小鼠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力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业清;褪黑素对牛精液品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锦;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HPA轴相关机制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俞楼;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及褪黑素对抗结核药物致大鼠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刘婷婷;褪黑素在体外成熟培养技术中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影响的探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韩丹;不同浓度褪黑素对ICSI周期中未成熟卵子体外培养成熟及后续胚胎发育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杜天浩;外源褪黑素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代谢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宋博宇;褪黑素和盐酸多巴胺对羊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孟祥萍;褪黑素引发种子对冬小麦水分胁迫下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59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5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