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再生丝素蛋白材料血管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0:08

  本文关键词:再生丝素蛋白材料血管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丝素蛋白 管状支架 血管细胞 细胞因子


【摘要】:多数心脑血管疾病例如血栓、动脉硬化、血管老化等需要进行血管替换,临床上已有人体血管替代品,但是主要是大口径血管替代。小口径血管(内径6mm)还没有理想的替代品应用于临床。前期我们已经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和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丝素纤维为原料,制备具有内、中、外膜三层结构的小口径仿生管状支架,同时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冷冻温度、丝素溶液浓度、交联比例)对管状支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优化。为了深入解析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在替代缺损血管后组织重建及其机制,我们进行了再生丝素蛋白材料上血管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本文中我们采用两种再生丝素蛋白材料,即再生丝素蛋白膜和再生丝素蛋白管状支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作为血管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s;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s;人主动脉成纤维细胞,HAFs)共培养载体时,材料以及细胞间作用对细胞形态、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功能因子表达的影响。首先进行了再生丝素蛋白膜上血管细胞共培养的研究,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DNA含量分析法分别研究了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膜上血管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培养期间单独培养的血管细胞数量持续增加,同时共培养的血管细胞总数量也持续增加,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共培养条件下,EC和SMC可以共同生长,EC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同样的,共培养条件下,HAF和SMC可以共同生长,HAF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丝素蛋白膜对SMC表达α-SMA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EC共培养可以促进SMC表达α-SMA:丝素蛋白膜对EC表达CD31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对丝素材料以及细胞间作用对细胞功能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膜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因子α-SMA和SM-MHC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能时却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α-SMA和SM-MHC的表达;丝素蛋白膜及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培养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均有促进作用;与血管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时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α-SMA和SM-MHC的表达。作为血管缺损血管替代的丝素蛋白管状支架与丝素蛋白膜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本文进一步开展了丝素蛋白管状支架上血管细胞共培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可以很好的支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粘附、铺展以及增殖;支架上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因子SM-MHC的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α-SMA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有促进作用。支架上共培养血管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因子α-SMA和SM-MHC的表达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丝素蛋白 管状支架 血管细胞 细胞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23
  • 1.1 人工血管的研究背景10
  • 1.2 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10-14
  • 1.2.1 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血管11-12
  • 1.2.2 天然材料人工血管12-13
  • 1.2.3 复合材料人工血管13-14
  • 1.3 丝素蛋白的应用14-17
  • 1.4 血管细胞17-20
  • 1.4.1 血管结构17
  • 1.4.2 血管细胞及其相互作用17-18
  • 1.4.3 血管细胞因子18-20
  • 1.5 细胞共培养20-21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再生丝素蛋白膜血管细胞共培养研究23-51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23-31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23-24
  • 2.1.2 实验仪器24
  • 2.1.3 实验方法24-31
  • 2.2 结果与讨论31-49
  • 2.2.1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与增殖31-33
  • 2.2.2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血管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及增殖33-36
  • 2.2.3 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分析36-40
  • 2.2.4 细胞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40-49
  • 2.3 本章小结49-51
  • 第三章 丝素蛋白管状支架血管细胞共培养研究51-60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51-54
  • 3.1.1 实验材料51
  • 3.1.2 实验仪器51-52
  • 3.1.3 实验方法52-54
  • 3.2 结果与讨论54-59
  • 3.2.1 丝素蛋白支架上共培养细胞形态54
  • 3.2.2 细胞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54-59
  • 3.3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结语60-62
  • 4.1 全文结论60-61
  • 4.1.1 再生丝素蛋白膜上血管细胞共培养研究60-61
  • 4.1.2 再生丝素蛋白管状支架上血管细胞共培养研究61
  • 4.2 本文的不足之处61
  • 4.3 今后的工作61-62
  • 参考文献62-69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陆丽;程谦伟;李军生;郑燕升;蒋延飞;;丝素蛋白的磷酸化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07期

2 程海涛;李军生;韦飞;阎柳娟;;丝素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22期

3 颜若曦;赵东旭;刘永东;杨新林;;中分子量水溶性丝素蛋白的制备与表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4 李玲玲;;丝素蛋白的制备及表征[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杨新林,王俐勇,顾晋伟,朱鹤孙;等离子体处理的丝素蛋白作为人内皮细胞培养基质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6 田莉,闵思佳,朱良均;丝素蛋白在软组织相容性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05年02期

7 陈辰;曹传宝;马西兰;唐茵;朱鹤孙;;静电纺丝丝素蛋白水溶液制备无纺布[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1期

8 赵珍;陈立艳;赵晓军;;原子力显微镜下丝素纤维及丝素蛋白的形态结构研究[J];四川动物;2008年06期

9 邓益斌;季丹;周平;;磁共振技术在丝素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J];波谱学杂志;2008年04期

10 徐卫袁;朱贤;孙锋;严飞;王以进;;丝素蛋白/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组织工程骨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智峰;罗勇悦;陈鹰;彭政;丁丽;李永振;;天然橡胶/桑蚕丝丝素蛋白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袁青青;曹惠;邵正中;;电喷法制备丝素蛋白纳米微球[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赵荟菁;李明忠;;小口径丝素蛋白编织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壁报展示论文[C];2010年

4 王琳婷;朱良均;闵思佳;张海萍;;丝素蛋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陈芳芳;闵思佳;朱良钧;;交联丝素蛋白凝胶的热性能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范慰慰;颜若曦;赵东旭;;可溶性丝素蛋白的制备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7 伊智峰;罗勇悦;陈鹰;彭政;丁丽;李永振;;天然橡胶/桑蚕丝丝素蛋白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张海萍;朱良均;闵思佳;;丝素蛋白的结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小甜;杨明英;张海萍;朱良均;;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A];全国家(柞)蚕资源高值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唐鸣;;丝素蛋白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的初步实验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建勇;银离子改性丝素蛋白提高织物上染率[N];中国纺织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郭桂香;脆弱丝织品修复新添两种加固方法[N];中国文物报;2009年

3 吴徵宇;编织皮肤经纬[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陶婷婷 通讯员 段然;高分子无处不在 让生活更美好[N];上海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明辉;丝素蛋白—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尹建伟;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元斌;丝素蛋白/磷酸八钙复合多孔支架的成骨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亚玲;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制备及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陆史俊;掺锶丝素蛋白纳米纤维材料的研制及其用于膜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耿磊;载纳米银海藻酸钠、丝素蛋白新型泡沫联合VSD一体化敷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对战伤感染模型的疗效[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7 曹正兵;丝素蛋白自组装行为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魏伟;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干法纺丝及后处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姚勇波;纤维素/丝素蛋白的共溶解与纺丝成形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10 范纯泉;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仿生制备及促进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桂军;丝素蛋白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及再生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2 钟一鸣;水溶液中再生丝素蛋白构象转变的荧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姜瑞;丝素蛋白水凝胶用于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恺;丝素蛋白取向凝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骨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增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骆井万;壳聚糖/丝素共混凝胶及其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支架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李静;用精胺修饰家蚕丝素及其作为基因传递载体[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硕;丝素蛋白复合脱钙骨基质修复动物骨缺损模型的试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张驰;丝素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肽的制备和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别诗宇;酸/盐溶解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多孔材料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芳;生物表面活性剂诱导丝素蛋白水凝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9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39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7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