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人BMSCs体外复合自体DBM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0:34

  本文关键词:人BMSCs体外复合自体DBM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组织工程 BMSCs DBM 成软骨诱导


【摘要】: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自体脱钙松质骨基质(DBM)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1、术中获取股骨头,利用不离心的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通过形态学观察选用第3代细胞,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人BMSCs。2、第3代人BMSCs,利用高密度微团诱导培养法进行成软骨诱导。21天后固定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糖胺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来检测人BMSCs的成软骨诱导能力。3、术中获取股骨头,利用改良Urist法制成DBM,通过电镜观察和降解率等性能测定。将DBM与人BMSCs体外复合后分为2组(n=36)。实验组进行成软骨诱导培养,对照组不进行成软骨诱导。4、细胞支架复合物于第1、2、3个月取材行大体、电镜形态学观察、H-E、阿利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利用IPP软件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IOD值测定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不离心全骨髓贴壁培养获取的细胞形态呈长梭状,细胞生长曲线示最佳接种浓度为5×104/ml。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表面高表达CD29、CD44和CD105,低表达CD34和CD45。标本诱导后进行阿利新蓝染色示胞质中蓝染,提示有糖胺多糖表达;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示细胞外基质中可见棕褐色,提示Ⅱ型胶原表达。2、DBM呈立体网状结构,孔径约340μ m,约12周能基本降解完全。电镜观察显示随着DBM降解,细胞处于生长分化的动态过程。3、两组细胞支架复合物病理组织学染色对比,实验组阿利新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呈阳性表达。Ⅱ型胶原免疫组化IOD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第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Ⅱ型胶原的表达有差异;实验组内第3个月与前两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Ⅱ型胶原的表达存在差异。 结论:1、第3代人BMSCs适合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2、人BMSCs与自体DBM体外复合后进行成软骨诱导,具备一定的组织工程软骨特性。全文图45幅,表2个,参考文献73篇。
【关键词】:组织工程 BMSCs DBM 成软骨诱导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略词表9-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人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2-30
  • 1.1 实验材料12-15
  • 1.1.1 实验材料来源与知情同意12
  • 1.1.2 主要试剂12-13
  • 1.1.3 主要仪器和物品13-14
  • 1.1.4 主要液体的配制14-15
  • 1.2 实验方法15-20
  • 1.2.1 人BMSCs的分离培养15-16
  • 1.2.2 人BMSCs的培养及传代16
  • 1.2.3 人BMSCs的生长曲线绘制16-17
  • 1.2.4 人BMSCs的冻存与复苏17
  • 1.2.5 人BMSCs形态学观察17
  • 1.2.6 流式细胞仪人BMSCs表型鉴定17-18
  • 1.2.7 人B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18-19
  • 1.2.8 人B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后染色19-20
  • 1.3 结果20-26
  • 1.3.1 人BMSCs的分离培养20-21
  • 1.3.2 人BMSCs的培养及传代21-22
  • 1.3.3 人BMSCs的生长曲线绘制22-23
  • 1.3.4 流式细胞仪人BMSCs表型鉴定23-25
  • 1.3.5 人B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后染色25-26
  • 1.4 讨论26-29
  • 1.4.1 种子细胞的选择26
  • 1.4.2 细胞培养方法的选择与改良26-27
  • 1.4.3 年龄对细胞的影响27
  • 1.4.4 种子细胞的鉴定27-28
  • 1.4.5 成软骨诱导方法28-29
  • 1.5 结论29-30
  • 第二章 人BMSCs体外复合DBM构建组织工程软骨30-45
  • 2.1 实验材料30-32
  • 2.1.1 主要试剂30
  • 2.1.2 主要仪器和物品30-31
  • 2.1.3 主要液体的配制31-32
  • 2.2 实验方法32-35
  • 2.2.1 DBM的制作过程32
  • 2.2.2 DBM的降解率测定32
  • 2.2.3 人BMSCs体外复合DBM制作细胞支架复合物32-33
  • 2.2.4 细胞支架复合物的分组33
  • 2.2.5 细胞支架复合物电镜扫描33
  • 2.2.6 细胞支架复合物组织学染色33-35
  • 2.2.7 统计学处理35
  • 2.3 结果35-42
  • 2.3.1 DBM的大体观察情况35
  • 2.3.2 DBM降解率测定35-36
  • 2.3.3 细胞支架复合物的扫描电镜观察情况36-37
  • 2.3.4 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测37-41
  • 2.3.5 统计学分析结果41-42
  • 2.4 讨论42-44
  • 2.4.1 人BMSCs体外复合DBM的成软骨诱导基础42-43
  • 2.4.2 不同时相点两组成软骨差异性表达的探讨43-44
  • 2.5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2
  • 综述52-61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61-6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昌伟;胡蕴玉;崔玉明;白健萍;吕荣;;三维立体空间动态培养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分化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4期

2 王新根;邓春艳;齐晖;李富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功能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09年02期

3 秦静;赵振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特点及其免疫调节能力[J];现代免疫学;2010年06期

4 范萍;刘永琦;吴晓晶;董介正;颜春鲁;张毅;苏菊萍;;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年04期

5 冯万文;夏亚一;党跃修;杨广智;李广梅;李小民;柴玲霞;常伶文;翟德忠;崔建国;王晓红;武茹;李婷;郭侃锁;;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的组织工程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1期

6 宋红星;李佛保;沈惠良;廖威明;刘淼;王民;曹峻岭;;Repairing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with tissue-engineering cartilage in rabbit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2006年05期

7 郝彦琴;卢宁;李红;赵龙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培养及内毒素对其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2期

8 林建华;王日雄;陈雷;修忠标;吴朝阳;;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膜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12期

9 饶建伟;沈俊;全大萍;许扬滨;;三维多孔共混丝蛋白支架的性能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年10期



本文编号:1086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86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