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组织学观察
本文关键词: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组织学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磷酸三钙 低强度超声波 骨髓间充质细胞 骨形成
【摘要】: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的骨形成情况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将骨髓间充质细胞/β-磷酸三钙(BMSCs/β-TCP)共同增殖分化培养2周后,手术植入同基因鼠背部两侧皮下,一侧行超声波照射20 min/d,另一侧作为对照。术后5、10、25和50 d,分别取出组织工程骨,行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超声波组组织工程骨较对照骨软组织修复、血运和血管形成更佳,骨形成更广泛。结论低强度超声波能够促进组织工程骨内的血运和骨形成。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北京黎明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磷酸三钙 低强度超声波 骨髓间充质细胞 骨形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40029)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3112012)
【分类号】:R318.08
【正文快照】: 100011)研究显示,组织工程骨内骨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有学者采用低压细胞种植和流动性细胞培养方法提高细胞在多孔生物材料内的种植效率,以增强组织工程骨的骨形成[2,4,5]。另外,生物材料内血运建立的迟缓也可导致组织工程骨内部分细胞死亡,引起骨形成量减少和分布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鹏,许建中;动力性三维培养大尺寸组织工程骨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5期
2 严孟宁;汤亭亭;戴戎;周新社;岳冰;郁朝锋;楼觉人;;压缩冲击对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3 杜毅;王其宝;孙兰英;宫作德;;肌肉和脂肪组织工程骨中Ⅰ型胶原的表达[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1期
4 江汕;刘勇;王秋实;赵培冉;穆天旺;王|;覃俊君;陈思圆;裴国献;;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及其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5 饶燕刚;田卫东;;组织工程骨培养的分子机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6 雷万军;李秉哲;曹谊林;Karl Ulrich Kainero;彭淑鸽;崔磊;周宁生;;组织工程骨和外科人工植入物的仿生技术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4期
7 梁军;曹红彬;辛景义;;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天津医药;2012年08期
8 张利难;冯瑞铮;张宝林;;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23期
9 胡颖,王小平,余优成;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10 席庆,步荣发,刘洪臣;以裸鼠为活体生物反应器构建可移植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学忠;张西正;李志宏;;组织工程骨的构建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邓力;杨志明;智伟;解慧琪;罗静聪;李秀群;刘天庆;宋克东;;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骨[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3 马全美;田晓红;柏树令;;组织工程骨膜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槐卿;周江;唐戎;周大利;;骨髓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联合种植构造组织工程骨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宋克东;刘天庆;李香琴;葛丹;孙相玉;马学虎;崔占峰;;新型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内三维组织工程骨的构建[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何大为;金岩;;水凝胶、陶瓷类材料以及生长因子的复合对组织工程骨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连辉;柏树令;田晓红;佟浩;;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研究现状[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膜成骨的血管化超微结构观察[A];2005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年争好;李晖;孙凯;徐成;李瑞欣;张西正;;大鼠BMSCs成骨诱导及复合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组织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锐;我国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佳;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解芳;构建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及修复犬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马东洋;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无外支架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罗晓中;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罗飞;模拟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制备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6 邓天政;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及体内外形态学观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吴骁伟;不同血管化策略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陈学忠;力学环境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与动态培养[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彭浩;兔BMSCs和纳米仿生支架构建功能性管状组织工程骨[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林;灌注性三维动态细胞接种和培养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升勇;基于形函数控制的组织工程骨架孔隙分布结构实体建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张弓;多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中其基因表达时限的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3 刘勇;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构建的早期观察[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穆天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构建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的早期形态学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5 施洪臣;骨胶原凝胶制备及与细胞—微球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6 孙兰英;体内组织工程骨骨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文涛;重组牛角胎复合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扫描电镜观察[D];昆明医学院;2005年
8 唐光辉;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9 高畅;纳米磷酸钙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涌;智能化组织工程组织仿生培育系统的研制及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中MSCs生物学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0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09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