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上电刺激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和仿真研究
本文关键词:视网膜上电刺激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和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维有限元建模 视网膜上假体 电场强度 MEMS电极 阈值电流 空间分辨率
【摘要】:视网膜上视觉假体已经成为国际上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或老年黄斑变性盲人进行视觉功能修复的研究热点,并成功通过欧洲CE标记。该假体通过植入的微电极阵列直接对视网膜组织进行电刺激,从而使得盲人能够在视皮层产生光幻视,形成视觉。为了深入研究电极如何影响电刺激效果,本文通过三维(3-D)有限元建模的方法,系统性地分析电极尺寸、电极到视网膜表面的距离以及电极形状等参数对视网膜电刺激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电极优化的方式来提高人工视觉的修复效果。 本文主要根据视网膜的生理结构特点和实验参数,将视网膜分成五层,以便更有效地研究电刺激对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的影响。结合传统的体内植入式MEMS刺激电极的结构与特点,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3.5a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3-D有限元铂电极-视网膜分层模型。文中以电场强度的大小作为衡量细胞兴奋程度的标准,并将1000V/m的场强作为等效的刺激阈值标准。若GCL中轴线的中间所诱发的电场强度达到1000V/m,则认定此时对应的输入电流为阈值电流。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当电极十分靠近视网膜表面时,随着电极尺寸的增加,阈值电流也会急剧增加。相较小电极而言,大电极的阈值电流更加稳定,距离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这与电生理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相吻合。 (2)视觉假体的空间分辨率与电极在GCL上诱发的电场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提出“有效响应区域”的概念,即GCL上响应电场不小于1000V/m的区域,作为衡量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响应范围。在各个电极都采用阈值电流作为输入激励的前提下,使用尺寸适中电极(~75μm)在一定的距离(200μm)下,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3)能否保持电极表面电荷注入量低于安全阈值是关系到植入的电极是否能长期在体内安全工作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MEMS的工艺,分别对内凹电极、平面电极、外凸电极和包覆电极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使用内凹电极进行电流刺激可以在目标神经节细胞层上获得更强更集中的电极同时保持电极表面电荷密度在安全阈值内。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祥荣;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部分性质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2 曹祥荣;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磷酸化水平与细胞生长状态的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3 郭霞!250011济南,刘玲!250011济南,蔡华松!250011济南;先天性黄斑缺损一家系二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3期
4 陈青山!710004,彭静!710004,俞江!710004,王润生!710004;视盘血管瘤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3期
5 刘谊,张军军;白内障二次环形撕囊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2年02期
6 周晓美,张武林,李彬;艾滋病视网膜病变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04期
7 韩梅;王兰惠;;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药;2007年01期
8 李娟;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沈珂;盘状红斑狼疮并发视网膜血管炎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年02期
10 王炜,陈一兵,王雪菁,翟楠;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芳;徐国兴;;干细胞应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赵培泉;许宇;祝肇荣;;高速高分辨率的三维OCT-1000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龙禄;;德国人工视网膜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辛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Rhea V.Morgan DVM;DACVIM DACVO;;犬猫的眼底镜检查和视网膜疾病[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6 马新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解正高;吴星伟;邱庆华;宫媛媛;宋毅;顾青;李彩红;;促红细胞生成素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大鼠脱离视网膜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宋宗明;潘琪琦;;无免疫缺陷疾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杏;;光相干断层成像术进展[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宋爱东;;15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配合[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视网膜自我修复研究有突破[N];福建科技报;2007年
2 张旌;视网膜细胞可再生,,实验鼠复明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封锡彬;警营,点亮患儿光明之灯[N];北方法制报;2007年
4 闻声;英国:试验视网膜疾病基因疗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徐敏;盲人复明不再是梦[N];科技日报;2008年
6 钱铮;人胚胎干细胞可高效培养视网膜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8年
7 姜海;科学家发现新的致盲基因[N];科技日报;2007年
8 王春;上海交大“视觉假体”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N];科技日报;2008年
9 玉淑 编译;“OTX2”基因控制视网膜视细胞生长[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马小林;春季易发哪些眼病[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丽娟;两种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变动物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冯梅;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大鼠视网膜蓝光损伤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陈晓菲;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4 高玉;microRNA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差异谱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范雯;NMDA受体在大鼠和鲫鱼视网膜上的表达分布[D];武汉大学;2012年
6 方媛;成年哺乳动物视网膜神经细胞再生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潘恂;人工昼夜节律对鼠视网膜发育与生物钟基因CRY1表达的影响及中医阴阳钟调整干预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谢蓓;视网膜锥细胞失功能大鼠致病基因的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邹绚;Leber先天黑w腔蛐陀肓俅脖硇偷南喙匦匝芯縖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李佳;2-SeCD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AGEs传导通路的干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愉;视网膜上电刺激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和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孔维芳;小鼠视网膜片层化及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周洁;孕期酒精暴露对仔鼠视网膜发育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4 王淑雅;血红蛋白载氧体在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中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张曙光;JNK2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表达及相关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6 白月;光损伤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赵汝敏;谷氨酰胺诱导大鼠视网膜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D];青岛大学;2011年
8 刘曦;孕期酒精暴露对子鼠视网膜发育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段飞龙;基于生物特性的视网膜外网膜层建模与并行化仿真[D];东华大学;2013年
10 陈莹迪;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功能失活的生物学和视网膜电图特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6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16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