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肠粘膜下基质重建阴道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肠粘膜下基质重建阴道的可行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相容性 阴道重建 小肠黏膜下基质 静电纺丝丝素蛋白
【摘要】:第一部分:小肠黏膜下基质及静电纺丝丝素蛋白材料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比较 目的:对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和静电纺丝丝素蛋白支架(electrospun silk fibroin scaffold, ESF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相容性进行比较,以选择阴道重建的合适材料。 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大鼠骨髓MSCs培养。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第3代MSCs的CD29、CD90和CD45表达。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液对第3代MSCs进行诱导,并用茜素红或油红O检测诱导情况。将第3代MSCs分别与SIS及ESFS支架复合培养,细胞计数检测细胞黏附率,MTT法检测支架细胞毒性。用BrdU标记第3代MSCs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计数法进行标记率测定。第3代MSCs分别与两种支架复合培养7天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SCs在两种支架上的形态。将MSCs支架复合物和单纯支架分别埋植于大鼠背部皮下,移植后2、4周取材,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支架降解、组织再生情况并检测MSCs在组织中的定植。 结果: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MSCs具有成纤维细胞样形态,80%融合时形成漩涡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细胞CD29、CD90、CD45的表达率分别为99.91%、99.95%、0.03%。成骨诱导的MSCs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的MSCs油红O染色阳性,MSCs能够成功分化为成骨和脂肪细胞。第3代MSCs在SIS及ESFS中的黏附率分别为SIS组:90.75%2.12%;ESFS组:89.13%3.36%,SIS组高于ESFS组,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支架材料大体观可见SIS为透明薄膜状,柔软,质韧,而ESFS白色不透明,质地较SIS脆而硬。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支架发现SIS表面形态光滑致密,而ESFS由粗细不等的纤维结构形成立体网状结构。MSCs在SIS上的形态多为长梭形,而在ESFS支架上更加扁平,两种支架上的MSCs细胞膜表面均可见分泌颗粒和微绒毛结构,MSCs在SIS和ESFS上生长的平均相对增殖率分别为88.35%和85.48%,两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支架的毒性等级为Ⅰ级。BrdU标记MSCs的标记率为81.3%。大鼠皮下移植后4周,在MSCs复合支架表面新生血管多于单纯支架组。HE染色发现SIS降解速度快于ESFS支架。第2、4周复合MSCs支架内部迁移进入的细胞多于单纯支架组,第4周MSCs复合支架组血管多于单纯支架组。Masson染色可见SIS材料为亮绿色,而ESFS为红色纤维结构。免疫组化可见有阳性标记的MSCs进入周围组织中。 结论:SIS和ESF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负载MSCs的支架材料,而SIS更柔韧,降解速度更快,能够更好的与组织贴合以及被新生组织替代。MSCs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SIS可以作为阴道重建支架材料复合MSCs进行阴道重建研究。 第二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基质重建大鼠阴道的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阴道重建中的作用,为阴道重建寻找新的方法。 方法:切除成年雌性大鼠阴道组织,分别将单纯SIS支架、BrdU标记的MSCs复合SIS支架植入阴道切除后形成的腔穴内,上端与宫颈外侧相连,下端与阴道外口切缘缝合。在植入后20天和30天取出重建的阴道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新生阴道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重建阴道的效果。 结果:复合MSCs的SIS支架组和单纯SIS支架组均形成了新生阴道,,并具有一定的弹性。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见阴道上皮由阴道外口向上逆行生长,最终铺满整段阴道腔。在复合MSCs的SIS支架组,阴道上皮生长较单纯支架组更快,间质内新生血管更多。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rdU标记的细胞存在于新生阴道上皮、新生血管壁以及肌肉组织,并具有相应的细胞形态。在未形成完整阴道上皮层的阴道腔面,BrdU标记的细胞不具有规则的阴道上皮结构。 结论:MSCs能够促进阴道上皮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MSCs能够向阴道上皮、血管内皮样细胞、肌细胞形态分化,MSCs向阴道上皮样细胞分化可能需要与阴道上皮的直接接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乐;黄向华;李雅钗;张琳;李亚楠;朱志洁;王振海;;原位与体内构建小鼠组织工程阴道的实验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年04期
2 苗宗宁;李芳;张学光;吕国忠;;丝素蛋白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皮肤创面[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51期
3 刘芳;何援利;;模拟子宫内膜微环境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年11期
4 马瑞珏;郭慧玲;杜改萍;黄一飞;;丝素蛋白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应用于角膜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43期
5 张明乐;黄向华;李雅钗;张琳;李亚楠;朱志洁;;小鼠阴道上皮细胞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纤维蛋白凝胶构建组织工程阴道的初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年08期
6 ;Electrospun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promote Schwann cell adhesion,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2年15期
7 程姝丽;丁寅;;雌激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05期
8 朱晓斐;王樝;金岩;贾立辉;;雌激素剂量依赖性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9期
9 孔祥伟;丁寅;金岩;;炎症与干细胞:niche——不只是温床[J];医学争鸣;2012年02期
10 林小敏;关水;葛丹;刘天庆;马学虎;崔占峰;;壳聚糖-明胶-透明质酸-硫酸肝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评价[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姣;低氧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88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28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