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对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效果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对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效果的影响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临界骨缺损 组织工程骨 血管化 神经化 血管外膜 交感神经
【摘要】:在骨科临床工作中,多种因素导致的大段骨缺损与骨不连仍旧是困扰骨科医生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填充等。但由于供区受限、免疫原性、缺乏生物活性等原因限制了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组织工程骨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而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和神经化是组织工程骨实现临床转化的重要技术难题。因此研究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神经化的机制,寻找血管化和神经化的最佳途径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当务之急。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血管束和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后具有同等促成骨和神经化作用。然而实验中所用的血管束本身含有大量交感神经分布于血管外膜支配中膜平滑肌。其促成骨和神经化作用是血管本身的作用还是外膜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和神经在促进组织工程骨神经化和血管化过程中起着怎样的协同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仍是未知的科学问题。为此,本实验首先尝试使用显微外科方法剥除家兔股动脉血管外膜,建立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的模型,然后将局部去交感神经血管和正常血管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对比观察其对组织工程骨成骨影响,阐明血管和神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过程中的作用。第一部分显微外科技术构建家兔股动脉局部去交感神经模型目的研究显微外科技术在体内去除兔股动脉交感神经的可行性,排除血管外膜交感神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4组:对照组(n=3)、4周组(n=6)、8周组(n=6)、12周组(n=6)。分离21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动脉,实验组在手术显微镜放大10倍视野下于股动脉中段剥除血管外膜;对照组仅做血管显露。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取材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壁结构、乙醛酸荧光染色观察交感神经分布及其荧光强度、westernblot检测交感神经特异性蛋白酪氨酸羟化酶(th)的含量。结果he染色的结果:3个实验组动脉外膜层缺失或明显变薄,平滑肌层和内膜无明显增厚或者变薄,对照组动脉血管各层结构完整。乙醛酸染色结果:对照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的荧光强度a值分别为:0.08124±0.00260、0.02920±0.00206、0.02661±0.00233、0.03094±0.00211,n=6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荧光分布范围明显缩小,荧光强度显著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的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对照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wb条带半定量分析值分别为:0.8626±0.03519、0.3631±0.03019、0.3964±0.02239、0.3487±0.02356,n=6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h的含量均明显减少,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剥除法可有效去除动脉血管外膜的交感神经。该方法作用持久,交感神经去除彻底且在4周、8周、12周3个观察点内无论从神经递质方面还是特异性蛋白方面都没有观察到交感神经的明显再生,故该方法可为研究单纯血管因素对组织工程骨的影响提供持久、有效、可靠的动物模型。目的将种子细胞bmsc与β—tc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材料复合培养,使种子细胞bmsc能够在支架材料上成活和生长,确保体内实验的顺利进行。方法取胎兔原代bmsc,培养至p3代,以107/ml的密度接种于β—tc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材料上,材料为长方体,高15mm,底面为4mmx4mm的正方形。以负压吸引法排除材料内的气体,使细胞悬液充分进入材料,随后放入培养皿中复合培样。复合培养5天后用戊二醛固定样本,于扫描电镜下观察bmsc的贴附和生长状态。结果36小时后观察可见bmsc贴壁生长,呈长梭形,但仍有大量未贴壁的杂质细胞。传代后胎兔bmsc生长状态良好,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或漩涡状,杂质细胞逐渐减少。bmsc与β—tc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天后,扫描电镜下观察种子细胞bmsc在材料上贴附和生长状况。电镜下可见β—tcp表面bmsc细胞附着,细胞排列紧密并且生长状态良好。结论bmsc可以贴附在β—tc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材料上,并且生长状态良好,因此可用于下一步体内植入实验。第三部分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对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效果的影响目的研究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对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神经化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于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构建1.5cm临界骨缺损。实验组8只:正常血管束植入组4只(组织工程骨+正常血管束),去血管外膜组(组织工程骨+局部去外膜血管束),对照组2只(仅植入组织工程骨),组间做好标记。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x线片、显微ct、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双标、vg染色等处理。检测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的效果。结果大体观察: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骨缺损断端已经愈合,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在缺损部位的表面不可见;而对照组中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仍旧清晰可见,骨缺损的断端愈合情况较差。x线片: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x线片中的材料影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可以观察到骨髓腔的再通,但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之间并没有观察到肉眼可见的差异;对照组β-tcp材料阴影仍旧明显,可轻易辨认出材料的轮廓。显微ct:1.标本三维重建: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红色的成骨区域要远大于对照组的红色成骨区域;而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蓝色材料残留的区域要明显小于对照组材料的残余量。去血管外膜组和正常血管组无肉眼可见的差别。2.三组材料的新生骨体积分数BVF: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成骨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材料剩余体积比例: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与对照组相比材料残余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材料的残余量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荧光双标实验:矿物沉积率MAR: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比对照组矿物沉积率MAR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材料的矿物沉积率MAR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VG染色: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红色成骨区域的面积要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成骨区域面积。且血管外膜移植组和去血管外膜组没有肉眼可见的明显差异。结论去交感神经血管束和正常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内12周与单纯组织工程骨相比均具有显著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的作用,且两者促成骨作用无统计学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R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明;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2 张元平 ,崔继秀 ,裴国献 ,王永刚 ,金丹 ,秦煜 ,陈滨 ,魏宽海;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初步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01期
3 蓝旭;梁军;葛宝丰;刘雪梅;;不同冻存方法对组织工程骨生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2期
4 刘杰;许建中;刘曦明;罗飞;何清义;代飞;谢肇;;个体化组织工程骨成骨机制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5 刘勇;裴国献;江汕;任高宏;梁双武;赵培冉;;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影像学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6 刘勇;裴国献;江汕;姚旺祥;任高宏;孙新君;;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组织学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16期
7 蔡升勇;习俊通;;基于形函数控制的组织工程骨架孔隙结构实体建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8 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陶凯;组织工程骨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9 李智;组织工程骨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6期
10 宋晋刚,许建中;脉冲电磁场在组织工程骨培养中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忠;张西正;李志宏;;组织工程骨的构建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邓力;杨志明;智伟;解慧琪;罗静聪;李秀群;刘天庆;宋克东;;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骨[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3 马全美;田晓红;柏树令;;组织工程骨膜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槐卿;周江;唐戎;周大利;;骨髓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联合种植构造组织工程骨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宋克东;刘天庆;李香琴;葛丹;孙相玉;马学虎;崔占峰;;新型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内三维组织工程骨的构建[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何大为;金岩;;水凝胶、陶瓷类材料以及生长因子的复合对组织工程骨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欣;黄国英;崔艾萍;;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手术配合[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9 连辉;柏树令;田晓红;佟浩;;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研究现状[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膜成骨的血管化超微结构观察[A];2005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锐;我国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邹争春 刘苹 记者 赵雪;我科学家解决组织工程骨血液循环障碍国际难题[N];科技日报;2011年
3 熊艳;用组织工程骨替代缺损肋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佳;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伟;胎牛松质骨来源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理化、生物学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解芳;构建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及修复犬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江汕;组织工程骨原位构建修复股骨缺损的示踪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马东洋;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无外支架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罗晓中;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罗飞;模拟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制备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邓天政;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及体内外形态学观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常正奇;富含功能蛋白的冻干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成骨效果与成骨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10 吴骁伟;不同血管化策略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帅;血管壁局部去交感神经对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效果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2 蔡升勇;基于形函数控制的组织工程骨架孔隙分布结构实体建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弓;多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中其基因表达时限的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刘勇;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构建的早期观察[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5 穆天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构建组织工程骨血管神经化的早期形态学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6 拓振合;应用组织工程骨膜及其脱蛋白骨辅助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D];兰州大学;2014年
7 吴治林;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回顾性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施洪臣;骨胶原凝胶制备及与细胞—微球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杰;组织工程骨修复长骨缺损实验与临床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靳慧勇;用于组织工程骨成骨机制研究的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0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1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