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激发有机荧光染料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光激发有机荧光染料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 出处:《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红外光激发的有机荧光染料由于具有良好光电特性、易于功能化修饰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传感、荧光和光声成像、药物运输、光动力学治疗等领域,成为当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一,近红外光的组织穿透能力强,对于正常组织和细胞不会造成损伤,生物体本身所含物质对近红外区域光干扰程度小,有利于降低荧光成像过程中背景信噪。第二,有机荧光染料结构具有多样性,便于引入各种功能化管能团,例如靶向分子、光敏光能团、药物、水溶性官能团等,这些修饰可以赋予有机荧光染料多种功能,使材料性质达到我们设计的目的。基于该研究背景,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近红外光激发有机荧光料,研究其基本的光物理性质、自组装行为、光降解能力及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并将细胞毒性低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的BODIPY NPs进行了细胞层面的光声成像(PAI)和光动力治疗(PDT)的实验。(1)设计合成一种水溶性阳离子型光敏PPE类聚合物(PPE-NB-PEG),研究其在水溶液中所带电荷量,光照之后光敏官能团断裂,聚合物侧链由正离子变为两性离子,Zeta电位数值显著降低。(2)设计合成了一种主链含有光敏官能团,侧链用聚乙二醇修饰的两亲性聚合物(PPE-ONB-PEG)。我们对其基本光物理性质、自组装行为(粒径、形貌)及光降解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其在800 nm光照条件下自组装胶束可以解离,包裹在其中的尼罗红能够被释放出来。(3)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BODIPY NPs,研究了其基本的光物理性质、在生理环境中稳定性及产生光声信号与单线态氧的能力。实验表明其光稳定性和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均优于商用光敏剂ICG,最后我们还利用MTT方法证实了BODIPY NPs的低细胞毒性,光声成像结果显示材料被细胞吞噬后主要富集于溶酶体中,PDT结果可以杀死癌细胞A549,表明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TQ6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田禾,何月华,庞孝轶,陈孔常;近红外吸收色素及其导电性的研究[J];自然杂志;1991年10期
2 张崇起,李勤,林书煌;脂类和极性氨基酸的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J];光散射学报;1995年Z1期
3 迟玉贤;刘同帅;李野;;含Nd(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周丛乐;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及其在临床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7年03期
5 程业果;钱志余;杨天明;吴琦;曹清华;;射频毁损术中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基础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9年01期
6 迟玉贤;李越;刘玉娟;;1种Nd(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7 王传晋;陆静;尤建圻;;用雷迪康观测10,830(?)近红外太阳光谱及其数据处理中的若干问题[J];天文学报;1989年0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于江波;张洪杰;周亮;邓瑞平;彭泽平;李哲峰;符连社;;新型Pr配合物近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罗敏;钱钢;戴博;杜小波;钟泽;Hooman Shadnia;马东阁;王植源;;有机近红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于江波;张洪杰;;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可见与近红外区发光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吐尔逊·艾迪力比克;邓楷模;陈永虎;艾尔肯·斯地克;尹民;;高量子效率的近红外量子裁剪材料LaF_3:Ho~(3+),Yb~(3+)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黄建国;;近红外高反射新型节能涂层材料的研究开发[A];防腐蚀工程技术交流会暨防腐蚀及节能新材料普及讲座论文集[C];2008年
6 戴博;钱钢;罗敏;王植源;;近红外热致变色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迟玉贤;系列d-f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查正宝;可视化光热治疗用微纳米近红外吸收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禹德朝;掺稀土发光材料多光子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邢涛;具有近红外光学性质多肽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药物输运领域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陈文亮;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信号拾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邓超;新型Cr~(3+)掺杂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6年
2 侯冰;近红外光激发有机荧光染料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陶然;新型高效率近红外发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张玲玲;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对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陈国辉;卟啉类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硕果;脉冲式近红外无创检测技术研究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褚振民;硫代双烯镍近红外染料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曹远美;抗近红外、紫外涂料添加剂的制备和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婷婷;时域非接触型空间光扫描近红外光学层析成像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7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3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