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PPL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溶血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07:25

  本文关键词:PPL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溶血性能研究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微球 溶血率 粒径 浓度


【摘要】:目的: 化疗是目前治疗骨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纳米微球作为化疗药物载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该纳米微球在抗骨肉瘤化疗药物造成的溶血增加是其严重要的毒副作用之一。药物载体纳米微球材料的稳定性及血液相容性是该类药物载体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纳米微球载体材料有多种。聚乙二醇(PEG)与聚乳酸(PLA)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是近年来聚乳酸纳米微球的研究热点,它显著提高了聚乳酸纳米微球在体内的血液循环时间,提高了生物利用率,并利于实现药物靶向释放。但是这类纳米材料成型后对血液相容性鲜有报道。 本研究目的是以实验室制备的新型聚乙二醇接枝聚乳酸(PPLA)为原料,通过自组装形成聚合物微球,并且研究PPLA纳米微球的体外溶血率。首先对PPLA在水中的自组装性能进行研究,探索其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然后对自组装形成的PPLA纳米微球进行体外溶血率相关性研究。其中包括PPLA纳米载体微球的浓度和粒径对红细胞的溶血率影响,进而为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生物相容性的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在课题组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PLA纳米微球,建立各种介质条件下PPLA微球模型。目测法检测PPLA溶解度;荧光法检测临界胶束浓度。 2、通过动态激光散射法测试纳米微球的粒径及Zeta电位。 3、采用FITC标记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为模型蛋白,测试其纳米微球对非特异性蛋白的吸附性能。 4、制备不同粒径和浓度的PPLA纳米微球,研究粒径与微球对红细胞溶血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 1、通过目测法得到PPLA溶解度为(2.16~4.32)×10-2mg/mL;用荧光法得到PPLA纳米微球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1.12×10-3mg/mL;通过透射电镜显示该聚合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聚合物为纳米级球形。 2、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试纳米微球的粒径和Zeta电位显示:在微球的制备过程中,PPLA纳米微球聚合物的亲/疏水性比例、水相接枝及水溶液的pH值对其稳定性影响显著。制备以后,通过冷冻和稀释对其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改变pH值至酸性出现聚集沉淀,碱性无明显影响。在水和磷酸钠盐缓冲液中可形成稳定的纳米微球。 3、FITC-BSA结果测试显示与聚乳酸(PLA)微球相比,PPLA明显降低了对FITC-BSA的蛋白吸附性。 4、不同粒径和浓度的PPLA纳米微球对溶血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浓度越小溶血率越小,粒径为200~960.8nm的微球的临界溶血浓度范围为1.5~2.0mg/mL;在相同浓度下,粒径越大溶血率越小。 结论: 1、PPLA纳米微球具有明显的自组装性能,可在水相介质中自组装形成纳米微球,形成纳米微球后其稳定性受酸性pH值影响明显。PPLA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临界胶束浓度较低,能自组装形成粒径和Zeta电位可控制,而且具有明显的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性能的纳米微球。 2、本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PPLA自组装纳米微球测量其溶血性能,,证实了其浓度、粒径对溶血性能存在明显影响。结果显示了,在研究纳米生物材料成形后的纳米微球与溶血的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明媚;潘君;李永刚;刘颖;王远亮;牛旭峰;;一种可阻止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的新型聚乳酸材料——聚乙二醇接枝聚乳酸[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3期

2 陈宝林;王东安;封麟先;张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抗凝血材料的设计[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340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40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