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制备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本文关键词: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制备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出处:《功能材料》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基础上,简要地综述和探讨了胶原改性的原理与方法、胶原基复合支架材料的造孔方法及其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种子细胞的选择、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培养、血管化及其影响因素、及其它皮肤附属器官的再生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阐明了解决这些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bstract]:Collagen based tissue engineered skin is the direc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kin tissue engineering,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modified collagen and collagen composite scaffold pore forming method and por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seed cells, cells and scaffold composite culture, revasculariz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ther skin accessory organ regeneration and other key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idea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ski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肤组织工程研究室;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3001)
【分类号】:R318.1
【正文快照】: 0引言胶原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利于细胞的黏附、增长,可加快创面愈合,以及适宜的可降解性及弱抗原性。但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胶原的机械性能较差的缺点又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胶原作为支架材料因其强度有缺陷,容易变形,实际工作中,常用胶原与其它材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学义,屈雷,马勇江,华进联,窦忠英;重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生物学功能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年09期
2 杨军;组织工程化皮肤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年05期
3 任高宏,裴国献;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4 周玲玲;;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进展(综述)[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年S1期
5 荣祥明;余春艳;;组织工程化皮肤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韩小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血管构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7期
7 王海燕,周曾同;组织工程化皮肤黏膜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1期
8 陈凡凡;崔磊;曹谊林;;组织工程化皮肤低温保存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9 宋可新;乔群;刘大庆;王晓军;赵茹;刘志飞;裴雪涛;;黑色素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喜梅,郭筠秋,刘慧雯;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玲玲;;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进展(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韩春茂;;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进展[A];浙江省第十五届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韩春茂;;组织工程化皮肤简介[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王欣;刘宝林;华泽钊;;组织工程化皮肤低温保存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低温生物医学及器械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军;组织工程化皮肤支架与创面敷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3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34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