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基于基因工程多肽物理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17 12:42

  本文选题:基因工程多肽 切入点:水凝胶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基于基因工程多肽(genetically engineered polypeptide)的水凝胶(hydrogel)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可调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括多肽水凝胶的制备及作为支架材料用于三维(3 D)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的研究;多肽微凝胶的制备及组装构建多孔水凝胶用于组织工程的研究;多肽PC10A(RGD)(P和A均为具有螺旋卷曲结构的序列,C10是一段无序的水溶性序列,RGD是精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组成的三肽序列)一荧光量子点(QDs)杂化纳米水凝胶的制备及用于靶向生物成像的研究;不同电荷的多肽分子作为表面配体用于QDs的修饰及其靶向生物成像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卷曲螺旋多肽P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的光聚合物理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用于3D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的研究。多肽Pcys或RGDPcys与PEGDA通过迈克尔加成(michael加成)反应偶联构建光敏高分子单体P-PEG-acrylate/RGDP-PEG-acrylate。该单体在光引发剂I-2959和UV作用下形成光聚合物理水凝胶。水凝胶变性实验及流变检测结果均验证该类水凝胶为物理水凝胶。流变结果还表明该水凝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可调谐性的弹性模量。该水凝胶还具有优良的溶胀性能和稳定性,如10%(w/v)水凝胶的溶胀率和稳定性分别是38%和15 d。愈合实验显示该物理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自愈合特性,该特性可用于驱动介导微凝胶间的自组装。细胞毒性实验显示该水凝胶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细胞二维(2 D)表面生长实验表明多肽水凝胶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多肽成分(如引入细胞整合素RGD)来调节水凝胶表面对细胞的粘附性能。3 D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可以在该物理水凝胶内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且在26 h之后可以自由伸展和迁移。这些实验结果都为多肽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利用多肽物理水凝胶自愈合特性,以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组装负载有细胞(cell-laden)的微凝胶(microgel)构建多孔水凝胶,并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在(1)的基础上,合成光聚合物理微凝胶及cell-laden微凝胶。微凝胶表面多肽P间的动态自组装驱动介导微凝胶的组装构建多孔水凝胶。微凝胶的尺寸与形状可以通过光掩模调节控制,微凝胶的高度通过spacer(垫片)的高度来调控。此外,该微凝胶可以通过bottom-up和层层组装的形式进行组装。对比组装水凝胶和非组装水凝胶结构,发现组装水凝胶内的空隙大小与空隙连接性都远优于非组装水凝胶。组装水凝胶的多孔性非常适合营养成分及氧气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确保胶内深层细胞的高活性。3D细胞培养实验显示,细胞在微凝胶合成以及组装之后都能保持较高活性,并且在组装24 h后可以自由伸展。实验表明这种微凝胶的合成材料、合成方法及组装方法非常适合用于模拟构建“组织结构”。(3)PC1oA多肽纳米水凝胶(nanogel)作为载体包裹修饰疏水性荧光QDs,并应用于靶向生物成像研究。用“热变性-复性”方法处理低浓度多肽PC1oA水溶液制备PC1oA纳米水凝胶颗粒。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纳米水凝胶的尺寸可以通过多肽浓度来调控,尺寸范围从20nm到300nm。TEM和EDXS(能谱仪)实验结果表明,疏水性QDs可以均匀分散到纳米水凝胶内部,而且纳米水凝胶内的QDs负载量也具有可调性,但其具有一定饱和度。动态光散射分析显示纳米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大于20d),且在负载疏水性的QDs后,纳米水凝胶的稳定性稍有增加。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疏水性QDs被纳米水凝胶包裹转水之后,仍具有很好的荧光强度(量子产率QY=33.5%),且荧光强度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强。MTT结果表明,单独的PC10ARGD纳米水凝胶对细胞无毒性,负载有适量疏水性QDs的PC10ARGD-QDs仍具有较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但是当QDs浓度超过PC10ARGD纳米水凝胶的负载范围时,PC10ARGD-QDs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表明,多肽纳米水凝胶PC10ARGD可赋予疏水性QDs良好的靶向性。因此,此种纳米水凝胶适合作为载体用于包裹修饰疏水性纳米颗粒,并赋予它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相稳定性和靶向性等特性,在细胞靶向成像领域内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4)利用不同电荷的多肽分子修饰水溶性QDs用于肿瘤细胞的靶向生物标记。利用多肽A(带负电荷)、B(带正电荷)、ARGD和BRGD作为表面配体修饰CdSe@ZnS构建探针QD-A,QD-B,QD-BA(近中性电荷),QD-ARGD和QD-BRGD。琼脂糖凝胶电泳、粒径和zeta电位实验都证明不同电荷的荧光探针已被成功构建。而且,QD-polypeptide的粒径和zeta电位可以通过修饰不同的多肽来调控。毛细管电泳(CE)实验结果表明,此类多肽与QDs的饱和摩尔比例为30:1。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多肽的修饰对QDs具有荧光增强效应,大约增强2-3倍,且与电荷无明显关联。MTT结果显示,单独的多肽及QD-polypeptide均无急性细胞毒性,但QD-ARGD具有一定的慢性细胞毒性。因此,这类探针更适合短时程细胞荧光成像。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结果表明,正电荷多肽B能够促进细胞对探针的非特异性摄取,负电荷多肽A能够抑制细胞对探针的非特异性摄取,负电荷与靶向分子在探针的细胞靶向摄入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含有负电荷和靶向分子的多肽ARGD能够有效提高细胞对探针的特异性靶向摄入。流式细胞仪实验结果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QD-ARGD探针具有高特异性细胞摄取、高荧光强度及低背景噪声的优点,在细胞靶向生物成像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琪;徐玉福;何红波;姚日生;邓胜松;何葆芳;;多糖类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袁守军,韩锐;单细胞DNA损伤的微凝胶慧星电泳检测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年01期

3 王晓霞;魏小飞;鹿浩;苏志强;杨亚栩;陈晓农;;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核壳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32期

4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维俊;黄永民;刘洪来;;浊度法对温敏性微凝胶体积相转变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魏涛;;微凝胶在油水界面(英文)[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曹丽琴;胡耀东;李静;王吉德;;聚4-乙烯基吡啶微凝胶的绿色合成[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于游;崔树勋;;可见光催化制备海藻酸钠微凝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王林;李晓舟;孙俊奇;;水溶性磁光复合微凝胶的制备[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张拥军;关英;周水琴;;葡萄糖敏感微凝胶:制备与渗透性能控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李镇冰;陈天有;曹峥;聂晶晶;徐君庭;范志强;杜滨阳;;二氧化硅/微凝胶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制备多孔结构上的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玮;李志菊;张黎明;;具有温度敏感的含二氧化钛复合微凝胶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张颖;吕美丽;郝敏敏;李国梁;刘立峰;;纳米金属/复合微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尹维彬;滕大勇;张新歌;王tq;李朝兴;;生物相容性糖敏感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孔柏岭 孙跃华 记者 郑干臣;河南油田微凝胶驱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坤;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新型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章宝;双重响应型淀粉基微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宄[D];江南大学;2016年

3 陈茂;聚合微凝胶胶体晶体水凝胶的研究与应用[D];南开大学;2015年

4 姚明浩;基于基因工程多肽物理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胡小波;复杂结构微凝胶及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功能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青松;新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D];东华大学;2008年

7 王林;聚烯丙胺盐酸盐—葡聚糖微凝胶的制备、组装及复合[D];吉林大学;2008年

8 殷俊;响应性高分子微凝胶的相变行为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廖望;温敏性微凝胶形成水凝胶的动力学、分形结构和性能改进[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刘阳;几种温敏微凝胶三维组装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瑞卿;PMMA基复合水凝胶的合成设计与性能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2 马新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复合微凝胶的温敏性质[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路亚楠;含稀土荧光微凝胶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叶丹锋;阳离子型微凝胶/纳米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5 刘哲;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海藻酸钠-核/壳结构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亨;环境响应性核壳结构微凝胶制备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晓莲;pH响应性核壳型阳离子微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军磊;响应性复合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徐甜甜;微凝胶调控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杨清;生物相容性微凝胶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2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