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大豆蛋白仿真制备研究
本文选题:Aspen 切入点:Fluent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通过联合使用Aspen(?)系列和Fluent(?)系列仿真平台模拟计算反胶束法生产大豆蛋白的工业化流程,将化学工业中的仿真模拟计算方法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去。利用Aspen(?)系列仿真平台中的稳态模拟计算软件Aspen Plus(?)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仿真软件Fluent(?)、 Mixsim(?),对实际生产中涉及到的主要单元操作进行了设计计算,其中包括搅拌罐、泵、离心机、精馏塔、再沸器和冷凝器等。在稳态模拟计算的基础上,使用Aspen(?)系列仿真平台中的动态模拟计算软件Aspen Dynamics(?),针对模拟仿真流程中的关键设备-精馏塔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启动、运行及停止过程期间可能存在的进料流量扰动、进料组成扰动等特殊情况,进行了产品质量纯度的鲁棒性分析和研究,对其抗扰动能力及对异常情况的响应效果等进行了讨论。反胶束法萃取大豆蛋白的同时可以提取大豆毛油,并且萃取溶剂可循环回收使用,因此通过多种仿真平台的联合计算,以期为反胶束法萃取大豆蛋白工业化实际建厂提供相关参数。本文以反胶束法生产出来的大豆蛋白为原料,通过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结合聚赖氨酸,制备出了可生物降解、可磁性操控的大豆蛋白微管,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等技术手段确认了微管的形成、可生物降解、可磁性操控及光热转换属性。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热治疗剂,尝试了大豆蛋白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种新应用途径,并探索了光热法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和可行性。课题主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基于Aspen Plus(?)和Fluent(?)等软件模拟的反胶束法萃取大豆蛋白的稳态工业流程分析。使用稳态模拟计算软件Aspen Plus(?)、建模软件Gambit(?)、搅拌罐专用设计软件Mixsim(?)、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计算反胶束法萃取大豆蛋白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设备的关键参数,绘制出了工业化模拟生产流程图,并得到以下主要设计参数:搅拌罐通过模拟计算对比单层和双层四折叶涡轮搅拌桨不同转速对应的流体区域速度矢量,可以得到:搅拌桨的桨型应选用双层四折叶涡轮搅拌桨:通过对搅拌罐不同桨径比(搅拌桨直径与搅拌罐的内直径比值)的数值模拟计算,可以得到:当搅拌罐的桨径比为1:3时搅拌效果较佳;通过模拟计算搅拌桨不同摆放深度下的湍流能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y=0.5H实(摆放深度为搅拌罐实际高度一半)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搅拌效果。在以上条件下进行搅拌,所需搅拌时间为43min,电机功率为4936W,搅拌桨对应的压强云图显示,搅拌桨的叶边承受的压强较大,达到3.92×104Pa(相对压强),相应的搅拌罐参数为:搅拌桨叶轮直径0.65m,叶轮宽度0.11m,桨距搅拌罐罐底高度1.75m,搅拌桨转速160r/min,桨叶数4个,挡板数4个,挡板宽度0.3m,搅拌罐有效体积9m3,搅拌罐内直径1.8m,搅拌罐筒体实际高度3.5m。泵利用Aspen Plus(?)软件来进行泵的选型,计算所用物性方法为PENG-ROB,模拟计算得出:泵-1、泵-2、泵-3和泵-4的扬程需分别满足40.8m、40.8m、32.4m和28.7m,汽蚀余量需分别满足0.91m、0.91m、0.51m和0.43m,泵的轴功率需分别满足6.2kW、6.2kW、5.3kW和4.7kW。利用Gambit(?)软件进行泵体的网格划分,将4个泵体网格化后的模型分别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泵的速度和压强流场的模拟,得到:泵-1和泵-2蜗壳转弯处流体的均速度较大,泵-3全处压强比较均匀,泵-4整个蜗壳的边缘压强都较大。离心机模拟计算型号采用卧式螺旋卸料沉降式离心机。通过使用Aspen Plus(?)软件中的HyCyc模块来进行离心机-1和离心机-2的参数模拟,得到离心机-1和离心机-2的压力降分别为15kPa和22kPa、机体长度分别为1.8m和2.6m、机体直径分别为0.65m和0.95m、机体入口直径分别为0.24m和0.36m、机体上溢口直径分别为0.21m和0.25m、机体下溢口直径分别为0.08m和0.17m。精馏塔绘制了精馏塔的原理示意图,通过Aspen Plus(?)软件的灵敏度计算分析模块,可以得出:当减压蒸馏的回流比为0.352,塔顶馏出物流量为3800L/h时,油脂和溶剂的质量纯度分别可以达到98.9%和99.7%,随着精馏塔塔板数的增加,油脂和溶剂的纯度分别增大,并确定了精馏塔理论塔板数为7。再沸器和冷凝器利用Exchanger Design Rating(?)(EDR)软件和Aspen Plus(?)软件来进行再沸器和冷凝器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再沸器和冷凝器的装配平面图和配管图,并核算了再沸器和冷凝器的质量与成本。模拟出了壳程进出口直径和管程进出口直径,以及壳程温度分布和管程温度分布。基于Aspen Dynamics(?)软件模拟的反胶束法萃取大豆蛋白的动态工业流程分析。使用动态模拟计算软件Aspen Dynamics(?)研究了反胶束法生产大豆蛋白工艺流程中关键设备-精馏塔的鲁棒性,并模拟计算了精馏塔的动态稳定性和抗扰动性,得到如下参数:在精馏塔启动过程中,通过计算精馏塔塔顶和塔底产品质量纯度随生产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得出:当精馏塔启动45min后,塔顶和塔底的产品质量纯度均达到目标纯度。当精馏塔进料流量比原进料流量增大20%时,塔顶和塔底的产品质量纯度变化均较大,分别需经过50min和35min后才重新达到稳定;当精馏塔进料流量比原进料流量减少20%时,塔顶和塔底的产品质量纯度变化均不大,分别需经过40min和30min后重新达到稳定,波动幅度很小,波形不明显;当精馏塔进料组成发生+5%扰动时,塔顶和塔底的产品质量纯度变化较大,图形波动明显;当精馏塔进料组成发生-5%扰动时,塔顶和塔底的产品质量纯度变化较小,图形波动不明显。可以看出,进料组成扰动明显比进料流量扰动造成的影响要大,精馏塔启动过程中塔顶和塔底产品质量纯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精馏塔停止过程中,当停止后第10min时,精馏塔塔顶和塔底产品质量纯度开始不符合设计要求,也即精馏塔停止操作后的10min内塔顶和塔底的产品仍是合格产品。精馏塔停止操作过程中塔顶和塔底产品质量纯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降低。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制备工艺优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使用反胶束法生产出来的大豆蛋白与聚赖氨酸聚合能制备出可生物降解的大豆蛋白微管。本文以微管制备率为指标,使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Box-Benhnken试验设计来优化微管制备工艺,得到制备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大豆蛋白浓度:8.52%、聚赖氨酸浓度:6.32%、聚赖氨酸浸入时间:20.2min,制备温度31.4℃。在此工艺条件下,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理论制备率可达77.28%。为验证组合设计试验的可靠性,采用上述最优条件进行制备试验,实际测得的制备率为76.82%。因此,将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Box-Benhnken试验设计用于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制备工艺优化得到的参数准确可靠。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磁性操控及光热效应。在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的外表面上装配Au纳米粒子,在NIR的照射下,Au纳米粒子可以将光能转变成热能;在微管内表面上装配Fe3O4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外部磁场来进行微管的操控,使微管可以接近于HeLa细胞的附近。光热转换试验可以证明,在NIR的照射下,微管通过光热效应可以提高微管悬浮液的温度超过42。C,而这个温度可以杀死癌细胞,同时通过荧光图像可以看出,微管的光热效应可以有效的杀死HeLa细胞,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光热法杀死HeLa细胞的空白试验可以表明,HeLa细胞是由微管光热效应产生的热而致死的,并随着微管浓度的增加,微管附近的温度不断提升。通过动态光散射试验可以看出微管的粒径分布情况,其中平均粒径以在15-20μm的居多,占78%。另外,由于微管骨架的组成成分是大豆蛋白,能够被蛋白酶处理降解,因此使微管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微管因为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易于操控性等属性,从而在光热法治疗癌症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TS20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豆蛋白的开发与利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夏剑秋;国外大豆蛋白食品的开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0年01期
3 刘勇;大豆翻倍增值法 大豆蛋白肉加工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0年09期
4 朱秀清,夏剑秋,刘宇峰;我国大豆蛋白制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5 黄军;大豆蛋白肉制作技术[J];安徽农业;2001年06期
6 夏剑秋;大豆蛋白生产与应用技术研讨会在哈召开[J];大豆通报;2002年04期
7 吴正达;大豆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四川粮油科技;2002年02期
8 黄舜荣;大豆蛋白的营养及其饮料的生产[J];山西食品工业;2002年02期
9 朱行;浓缩大豆蛋白的加工、特性和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年05期
10 李荣和,姜浩奎;适用于面制品蛋白营养强化的新型大豆蛋白[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杰;;新兴大豆蛋白食品[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2 温光源;胡小中;;新兴大豆蛋白制品的营养、功能特性及应用[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3 张玉琴;;利用大豆蛋白强化油炸方便面的研究[A];北京食品学会青年科技论文集[C];1992年
4 郑二丽;吴娜娜;杨晓泉;;良好风味大豆蛋白的制备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郭凤仙;李伟伟;熊幼翎;陈洁;;贮藏条件对豆粉中油脂及大豆蛋白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田仁林;;大豆产业的新机遇——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A];上海市粮油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潘妍;王昌涛;董银卯;袁雪;韩扬;;微波-酶法耦合提取大豆蛋白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李爱梅;;大豆蛋白辐射灭菌工艺研究[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简华君;郭凤仙;陈洁;黄小林;;热处理大豆蛋白对肌肉蛋白-大豆蛋白混合凝胶性质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魏益民;康立宁;赵多勇;张波;钟耕;;低温豆粕的食品工业用途分析[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建文;我国大豆蛋白开发前景可观[N];今日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祝松;大豆蛋白可保护心脏健康[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3 陈军梅;舒莱倡导大豆蛋白保健康[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刘伟 魏传民;聊城局开拓大豆蛋白出口市场[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5 记者 范建;方便面吃多了想换口味 大豆蛋白营养餐钻空子[N];科技日报;2006年
6 金讯;大豆蛋白行业发展前景“柳暗花明”[N];粮油市场报;2006年
7 李锦华;大豆蛋白为百姓营养健康带来福音[N];消费日报;2006年
8 任重;大豆蛋白市场群雄争霸[N];中国商报;2006年
9 记者 林琳邋实习生 景岩;陕加合作建设万吨大豆蛋白深加工项目[N];陕西日报;2007年
10 雷收麦;普及大豆蛋白知识惠及民生[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琨;大豆蛋白的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杨娟;特殊人群专用大豆蛋白配料制备及其营养功效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郭凤仙;大豆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品质下降机制及控制途径[D];江南大学;2015年
4 王鑫;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大豆蛋白仿真制备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吴伟;蛋白质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凝胶性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0年
6 江连洲;利用酶修饰技术制取系列功能性大豆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康立宁;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
本文编号:1629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