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D功能化多肽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体内肿瘤靶向性研究
本文选题:RGD 切入点:同位素标记 出处:《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年05期
【摘要】:目的制备肿瘤靶向RGD多肽纳米纤维,研究其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方法通过多肽固相合成法制备靶向多肽Nap-GFFYGRGD(RGD-肽)和对照多肽Nap-GFFYGRGE(RGE-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多肽溶液经煮沸后冷却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通过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氯胺-T法对多肽进行125I标记,利用放射性HPLC对标记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建立BALB/c小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125I标记的多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后经尾静脉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3、6、12 h进行眼球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肿瘤、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和脑等,用γ计数仪测量各组织放射性信号强度。结果 RGD-肽和RGE-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直径约为10~20 nm的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在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在体内主要脏器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于胃中,其次是肠。但2者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RGD-纤维注射后6 h内在肿瘤组织中呈现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而RGE-纤维在3 h时达最高浓度,在6 h 2者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6.25%ID/g和2.79%ID/g(P0.01)。结论肿瘤靶向肽RGD能明显提高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肿瘤靶向分布,为该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tumor targeting RGD polypeptide nanofibers. Methods the target peptide Nap-GFFYGRGDG (RGD- peptide) and the control peptide Nap-GFFYGRGERGE-peptide (Nap-GFFYGRGERGE-peptide) were prepared by 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metho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eptide was characterized by NMR and mass spectrometry. The polypeptide solution was boiled. The nanofibers RGD- and RGE-fiber can be self-assembled by cooling. The micromorphology of the nanofibers was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polypeptides were labeled with 125i by chloramine-T method. The labeled polypeptide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radioactive HPLC. A tumor model of subcutaneous breast cancer in BALB/c mice was established. The peptides were self-assembled to form nanofibers and injected via tail vein. The blood was taken from the eyeball at 12 h after injection, and the mice were killed. Tumor,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stomach, large intestine, small intestine, muscle and brain, Results RGD- peptide and RGE-peptide were self-assembled to form nanofibers, RGD- and RGE-fibers with diameter of about 1020 nm. The distribution of RGD- and RGE-fibers in the main organs was similar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injection.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GD- fibers in the tumor tissues within 6 h after RGD- fiber injection, and the RGE- fibers reach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3 h after the injection of RGD- fibers, which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tomach, followed by the intestine,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GD- fib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in 6 h after the injection of RGD- fibers. At 6 h 2, the difference was the greatest, 6.25%ID/g and 2.79 IDP / G P 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umor targeting peptide RG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umor targeting distribution of polypeptide nanofibers in vivo. It provides a powerful data support for the use of the vector as an antitumor drug carrier for tumor targeting therapy.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3213) 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滚动支持项目(3332014003)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基金项目(SK1425,SF1416,SF1417)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宏艳;张玉民;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闫玉军;刘鉴峰;宋娜玲;;氨基酸构型对多肽纳米纤维体内分布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侯颖;储敏;杜芳芳;戴惠云;陈蕴;金坚;;重组人ADAM15去整合素区域蛋白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活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年11期
2 吴桐;黄晨;莫秀梅;;新型组织工程血管材料: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小口径管状支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29期
3 魏霖;周有霞;程丽芳;程亮;陈大为;;RGD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年09期
4 串星星;王学清;张强;;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3年24期
5 侯颖;储敏;王晓敏;陈蕴;金坚;;rhddADAM15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作用研究[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年04期
6 侯颖;储敏;杜芳芳;王晓敏;陈蕴;金坚;;重组人ADAM15去整合素区域蛋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4年02期
7 张勇;杨浩;;改性果酸粉体的大分子明胶法制备及其缓释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小强;Jing Su;Jiguang Bao;Tao Peng;Le Zhang;Yuanyuan Zhang;Yunzhi Yang;Xiaobo Zhou;;骨重建的基于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组合治疗的预测(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上册,,大会报告)[C];2013年
2 周兴;张相军;张建祥;李晓辉;;基于巨噬细胞β-葡聚糖识别作用的口服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中册,墙报P1-P24)[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照;毕赤酵母表达犬长效干扰素融合蛋白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2 车玲;含羧基小分子药物介导亲水聚合物自组装构建纳米给药系统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王志红;NapFFGRGD表面改性PCL材料及改性后材料作为小口径血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韦俊;IL-27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紫杉醇水凝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探索[D];南开大学;2013年
5 高志明;大豆亲脂性蛋白的界面吸附、乳化及输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菊红;多功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谢槟;多巴胺与肝素共混构建抗凝/促内皮多功能薄膜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徐岩;干扰素α2b-29肽融合蛋白的制剂处方筛选及稳定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李明;~(131)I标记酪氨酸(Tyr)修饰的肿瘤血管靶向肽GX1用于分子影像及体外放射治疗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温志鹏;SPIO标记的C-erbB2反义探针用于活体荷瘤裸鼠磁共振基因成像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孙志方;功能化短肽自组装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7 欧未珠;基于甜菜碱—萘酰亚胺两亲性分子自组装的巯基响应荧光纳米载体[D];中南大学;2013年
8 赵波;肿瘤靶向成像及NO测定的双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袁兵年;含有磺胺吡啶肿瘤靶向高分子显像剂的合成[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俞玉萍;含RGD序列多肽靶向结合整合素αvβ_3的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玲;;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常用抗肿瘤靶向药物浅析[J];海峡药学;2007年06期
2 史德刚;张积仁;;肿瘤靶向消融治疗技术面对的临床问题[J];肿瘤学杂志;2008年07期
3 韩亮;黄容琴;蒋晨;;诊断兼治疗的多功能肿瘤靶向纳米递释系统[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年05期
4 ;科学家设计全新高效肿瘤靶向策略[J];前沿科学;2011年03期
5 钱健;秦超;殷长军;;肿瘤靶向药物疗效及毒性与基因多态性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6 杨一yN;闫志强;钟建;何丹农;陆伟跃;;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J];化学进展;2013年06期
7 罗莎;肿瘤靶向诊断及治疗中的导向系统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4年01期
8 罗智琳;李娟;;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06期
9 张德荣;刘福臣;;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研究的新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8期
10 陈国神;钟建平;胡富强;;抗肿瘤靶向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遇平;;肿瘤靶向毁损治疗的现状与进展[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胥彬;;抗肿瘤靶向药物与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与思考[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积仁;史德刚;;肿瘤靶向消融治疗技术面对的临床问题[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玮;;肿瘤靶向热放疗Fe_3O_4@CePO_4:Tb磁性-荧光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5 聂胜男;;300名护士对口服抗肿瘤靶向药物知识认知度的调查[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赵军;;抗肿瘤靶向药物概论[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梁艳琴;邓联东;邢金峰;董岸杰;;用于肿瘤靶向介入治疗的聚酸酐纳米原位凝胶给药系统[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夏廷毅;;肿瘤靶向放射治疗[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甄永苏;;肿瘤靶向药物研究的策略探讨[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陆伟跃;;叶酸介导广谱肿瘤靶向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CFDA南方所经济研究室 汇编;肿瘤靶向用药:快速增长一触即发[N];医药经济报;2014年
2 记者 陈国东;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巨大[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记者 文斌;市肿瘤靶向综合治疗中心挂牌成立[N];常德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旭;跨国药企淘金抗肿瘤靶向药物领域[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谭嘉;肿瘤靶向药物带来的希望与纠结[N];健康报;2014年
6 张巍巍;RNA分子成肿瘤靶向疗法新工具[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姜静;肿瘤靶向肽融合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虹;磁性纳米高分子聚合物在肿瘤靶向化疗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罗圣霖;七甲川花菁类荧光小分子IR-780衍生物的合成、鉴定及其用于肿瘤靶向显影与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4 沈鸣;多级肿瘤靶向FA-PEG-PMA-PAMAM的合成及其纳米载体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书华;肿瘤靶向腺病毒高分子给药系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唐国涛;转铁蛋白修饰的CPT-PAMAM-PEG复合物的肿瘤靶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波;肿瘤靶向成像及NO测定的双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周文英;肿瘤靶向载阿霉素超声敏感纳米泡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赵丽红;重组人RGD-sTRAIL的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及肿瘤靶向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4 郑元青;磁性纳米颗粒的研制及其肿瘤靶向磁热疗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5 苗承苹;肿瘤靶向大分子显像剂和肿瘤靶向大分子抗癌药物[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雨蒙;壳核结构的空心氧化铁负载铁铂合金磁性纳米颗粒用于肿瘤靶向诊断、治疗及磁共振成像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徐宏艳;肿瘤靶向D构型多肽纳米纤维作为10-羟基喜树碱载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袁兵年;含有磺胺吡啶肿瘤靶向高分子显像剂的合成[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7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6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