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27 08:29

  本文选题:周围神经损伤 + 生物力学特性 ; 参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摘要】:正周围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在体内的走行不定,时而浅时而深,时而从软组织中穿行,而且周围神经在人和动物体内耐受缺氧能力差,微环境要求严格,对氧供、pH值、离子浓度、温度都有较高要求,所以很容易损伤。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接受外界的不利刺激,但周围神经损伤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时常发生,这除了神经周围组织阻挡了部分的不利因素外,周围神经自身也有一些特性来适应外界不利条件的变化。
[Abstract]:The positive peripheral nerve refers to 12 pairs of brain nerves connected with the brain and 31 pairs of spinal nerves connected to the spinal cord. The peripheral nerve moves in vivo indeterminately, sometimes shallow, sometimes deep, sometimes through soft tissue, and the peripheral nerve has poor tolerance to hypoxia in human and animal bodies, strict micro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oxygen supply pH value, ion concentration, The temperature is very high, so it is easy to damage. But th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doesn't happen as often as thought, except that the peripheral nerve tissue blocks some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The peripheral nerve itself also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to adapt to changes in external adverse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基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新人才基金资助
【分类号】:R318.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保国;外周神经延长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1年05期

2 邱晓亮;;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30例[J];海南医学;2013年08期

3 崔志明;保国锋;张金波;徐冠华;李卫东;孙郁雨;朱乐银;;测力神经根拉钩的实验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30期

4 吕雅平;刘轶凡;李云鹤;李鹏;;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52期

5 沈哲;孙长江;冯铁键;马洪顺;;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拉伸力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0期

6 冯铁健;孙长江;罗民;马洪顺;;大鼠臂丛神经的蠕变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8期

7 王伟,尹宗生,张寒虹,胡勇,华兴一,章功良;大鼠臂丛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王艳;唐强;陈国平;;神经松动术结合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对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9 王春妹;舒衡生;邵珩;赵志明;李云生;;周围神经在缓慢肢体延长中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18期

10 高月明;王兴林;张立宁;索伟;蒋天裕;赵秀梅;;不同压力和部位压迫大鼠坐骨神经对神经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星;黄庆安;秦明;陈辉;;硅压力传感器在神经拉勾中的应用[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1期

2 马亮;王斌;尹佳丽;李建华;赵慧;王辉;宫中平;;臂丛神经撕脱伤神经移位术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10期

3 ;Effect of swimming training on neural microcirculation in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compression A study based on laser Doppler flowmetry[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0年19期

4 ;Stress and strain analysis on the anastomosis site sutured with either epineurial or perineurial sutures after simulation of sciatic nerve injury[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2年29期

5 Yueming Gao;Changshui Weng;Xinglin Wang;;Changes in nerve microcirculation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compress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11期

6 Caishun Zhang;Gang Lv;;Repair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using tissue engineered nerve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21期

7 凌波;;神经松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年12期

8 吕雅平;刘轶凡;李云鹤;李鹏;;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52期

9 冯铁健;孙长江;罗民;马洪顺;;大鼠臂丛神经的蠕变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8期

10 王秀玲;李爽;;正常与病态眼角膜拉伸力学的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宏君;大鼠臂丛神经根的生物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盛斌;医源性脊髓损伤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李洪梅;针康法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长辉;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李爽;循环牵张应力对大鼠许旺细胞增殖与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裴飞;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宗生,王伟;周围神经生物力学特性及研究现状(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罗民;孟广伟;马洪顺;;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治疗的黏弹性实验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3 王玉发;高明;马洪顺;;拇展肌与拇收肌移位吻接术前、后黏弹性实验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5期

4 陈昌乐;牛小梅;张章;岳利峰;刘天君;;推拿配合角度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7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5 姜保国;周围神经一次性延长的病理学变化[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6 陈立科,李康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0期

7 范大鹏,侯春林,杜晓冰,王浩;兔小腿延长对胫神经的组织形态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8 殷玉芹,刘正津,,何光篪;急性牵拉对兔正中神经内血循环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姜志钊;李毅中;;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02期

10 周勇刚,黄瀛,毛增荣,卢范;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亦虹,叶春山;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周围神经损伤72例[J];中国康复;1999年01期

2 孙宗雷;吴建贤;;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与进展[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3 黄昌林;李运连;陈庄虹;;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J];华中医学杂志;1980年02期

4 钟世镇;;周围神经损伤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5年04期

5 王太周;王君宇;易建军;王望生;;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1990年S1期

6 王旭,郎海丽;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检查及评价[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7 黄耀添,朱立军,雷伟,冯志军,朱锦宇;儿童上肢晚期神经损伤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8 李光明 ,张俊平,边兴文,胡雄;中西医综合疗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8期

9 庞清江,罗永湘;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1年04期

10 王广顺,娄祖德,刘冠聚,张玉忠,王书成;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天;夏晓辉;;高频超声在四肢骨折术后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傅炳峨;黄耀添;胡蕴玉;殷琦;;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的退变与再生实验和临床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顾玉东;;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近期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周丰慧;;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闫素云;温瑞;;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再生与修复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6 吴建中;王颖;钱海利;祖朝辉;周洪霞;;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内的纤维芽生[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7 张凤芹;沈定国;;术中麻醉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史为栋;接贵祥;于丰钦;王孔宝;;四肢周围神经损伤伤残评定相关问题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志雄;王跑球;熊毛伟;刘红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郑明莹;郑玉英;;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 姜玉武;周围神经损伤须及时综合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张中桥;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修复价值[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刘道安;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有促进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神经生长因子”快速生长[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记者 李学梅;患者移植“新手”脑神经可重新操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秦秋;电针再生与修复周围神经效果被肯定[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叶宏;显示中国周围神经外科研究水平[N];健康报;2008年

8 张财;“面瘫”不需做CT[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海雄;且看美军的“大脑神经”[N];中国国防报;2003年

10 王小龙;新技术绘制脑神经“布线图”[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磊;P_0蛋白在正己烷致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2 张为众;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曹剑;巴西苏木素促进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骏雄;Ginsenoside Rg1对脊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孙鸿斌;Ca~(2+)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佟帅;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刘献增;慢性痛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8 薛金伟;钙通道阻滞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淑荣;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信息传递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王冠军;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促神经再生及趋化性生长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飞;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周伟;超声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薛金伟;补阳还五汤药浴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陈伟;用肌电图仪治疗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5 肖桂荣;电针并功能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万志涛;RGD复合材料神经生长因子缓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民;复合物理因子促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8 徐世旭;端侧吻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9 万波;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周围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10 曹彦端;高频超声检测周围神经吻合口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1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941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