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
本文选题:颈椎 + 肌肉力 ; 参考:《医用生物力学》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建立C1~7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颈椎牵引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颈椎牵引的方法,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在牵引重量一定的情况下,用后伸0°、10°、20°、30°、40°进行牵引,获得关节力和肌肉力,筛选合适的关节力和肌肉力对颈椎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颈椎后伸牵引过程中,在肌肉力的作用下,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的平均最大等效应力分别增加4.86、1.79、0.69 MPa,颈椎椎体的平均最大相对位移在矢状轴、垂直轴方向上分别增加5.53、0.63 mm。颈椎后伸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文献中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相近。结论颈部肌肉对颈椎各椎体、椎间盘以及钩椎关节应力及位移的增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临床上行颈椎后伸牵引时,应考虑到颈部肌肉的作用,牵引角度不宜过大,推荐0°~20°是颈椎牵引初期相对安全的角度范围。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1~7 whole cervical spine, to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rvical vertebra tra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cervical muscle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traction. In the case of a certain traction weight, the 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at 0, 10, 20, 30, and 40 degrees, and the joint force and muscle force were selected for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 model. Results the cervical vertebra,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uncinate joint under the action of muscle force in the exten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maximum equivalent stress was increased by 4.86,1.79,0.69 MPa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aximum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was in the sagittal axis, and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nsion tra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the vertical axis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Conclusion the neck muscles were stressed on the vertebral bodies,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uncinate joints in the cervical vertebrae. The increase of displacement has a great promoting effect. The effect of cervical musc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xtension of cervical spine, and the angle of traction should not be too larg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0 degree ~20 degree is a relatively safe ang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cervical trac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上海硅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33604,2011CB01330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5AA0203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1707;8157090044) 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项目(14DZ1941102,15DZ1942104) 上海市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2013ZYJB0501) 上海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基金(J50206) 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基金(2015ZB04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峰高原计划研究型医师项目(2015222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创新基金项目
【分类号】:R318.01;R6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贵华;;介绍一种简便的颈椎牵引法[J];中国康复;1990年03期
2 陈长青,李小萍;医源性颈椎牵引致死1例[J];颈腰痛杂志;1997年04期
3 邵銴,戴海生,陈英,邵林;颈椎自适应牵引分析及应用体会[J];颈腰痛杂志;1998年03期
4 于周满,王淑春;读《医源性颈椎牵引致死1例》有感[J];颈腰痛杂志;1999年01期
5 周华清,谢锦祺;颈椎性浮肿15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1999年01期
6 张超;;按摩颈椎不当可致瘫痪[J];人人健康;2013年07期
7 刘淑英;颈椎微错位和颈椎病[J];河北教育;1997年05期
8 蒋建种;新型颈椎牵引器的临床应用与力学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1年03期
9 孙国华,张俊,李义凯;颈椎牵引的潜在性危险[J];中国疗养医学;2001年05期
10 李连源,王洪海,林丽;下颈椎不稳症97例临床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国生;顾志华;;颈椎牵引三要素[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2 王似军;周东辉;;折叠式弹力颈椎牵引器治疗颈椎综合征研究[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3 潘之清;王传堂;姜瑛;戚翠嫒;刘本波;邹晓光;;颈椎牵引中死亡报告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茆军兵;贾晓红;王人成;;基于有限元模型的颈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永飞;;颈椎气囊牵引并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余建平;;颈椎牵引配合电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附320例疗效对比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李伟民;;牵引对颈椎椎间隙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梅杰民;;颈椎牵引、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裴培生;;颈椎牵引和综合治疗颈椎病120例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邢智广;范宁;;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牵引量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安徽濉溪 丁璐;职场白领怎样保护颈椎[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杭州市萧山吴林山中医针灸推拿诊所 吴林山;颈椎动态牵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刘忠军;颈椎牵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4 ;头晕指麻 要防颈椎病[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英;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探讨颈椎弓弦距与颈椎病转归相关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2 唐汉武;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颉;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下颈椎在前屈后伸情况下的应力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4 吴琪;应用生物力学探讨颈椎弓弦距与椎动脉型颈椎病转归相关因素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5 林俊;上颈椎空间位置异常在颈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41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94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