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在近红外荧光成像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29 22:05

  本文选题: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 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 ; 参考:《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11期


【摘要】:为实现高信噪比(SNR)的深层生物组织成像,结合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和近红外(NIR)荧光成像技术,根据近红外荧光成像要求设计了一套激光扫描共聚焦近红外荧光成像实验系统,对注入近红外荧光染料LDS925小鼠的尾部成像后获得了小鼠尾部近红外荧光图像和近红外共聚焦荧光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尾部近红外共聚焦荧光图像信噪比显著优于小鼠尾部近红外荧光图像,采用均方差和峰谷(PV)值进行评估时,近红外荧光成像荧光信号强度分布的均方差值和PV值分别为864和102;共聚焦荧光成像的荧光信号强度分布的均方差值和PV值分别为1459和255;进一步表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在近红外荧光成像中应用是可行的,可以实现深层组织的高信噪比共聚焦成像。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deep tissue imaging with high SNR,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imaging and near infrared NIR fluorescence imaging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experimental system is designed. The tail images and confocal fluorescence images of LDS925 mice injected with NIR dye were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NR of mouse tail near infrared confocal fluorescence imag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mouse tail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e. The mean variance and PV value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were 864 and 102,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confocal fluorescence imaging were 1459 and 255, respectively, which further indicated that laser scanning copolymer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cal imaging in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s feasible. High SNR confocal imaging of deep tissue can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用光学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ZDYZ2013-1) 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SYG201324)
【分类号】:R31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乐新;赵志敏;;正常和异常血清的共振散射光谱[J];发光学报;2011年02期

2 苏畅,丁海曙,,白净;生物组织光谱学技术[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年06期

3 王懋;李春炎;孙云飞;李敏;翟晓敏;吴东岷;;近红外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J];光学学报;2013年06期

4 吴春阳;卢启鹏;丁海泉;高洪智;;利用人体组织液进行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J];光学学报;2013年11期

5 肖昀;张运海;王真;黎发志;;入射激光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辨率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1期

6 范小康;王欣;李夏;李科峰;胡丽丽;;Er~(3+)单掺与Er~(3+)/Pr~(3+)共掺碲酸盐玻璃的2.7μm光谱性质及能量转移过程[J];光学学报;2014年01期

7 邓大伟;刘飞;曹洁;陈新洋;顾月清;;两种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肿瘤靶向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11期

8 徐磊;夏海平;;多元金属硫化物的近红外吸收性能[J];中国激光;2013年06期

9 程继萌;李韦韦;赵国营;李顺光;陈伟;胡丽丽;Georges Boulon;;掺镱铋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温度特性[J];中国激光;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龙;朱灵;王贻坤;夏营威;刘勇;王安;;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J];发光学报;2011年09期

2 马文娟;高峰;张伟;易茜;李娇;武林会;;基于辐射传输方程三阶简化球谐近似模型的时域荧光扩散层析图像重建方法[J];光学学报;2011年05期

3 武林会;赵会娟;易茜;张伟;高峰;;用于提高成像灵敏度的区域DOT/FMT混合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3年10期

4 许川山,余茜,唐建民,吴士明;激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特性的研究[J];激光杂志;2002年03期

5 赵会娟;王婷婷;李娇;高峰;;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的非接触式荧光层析成像系统[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2年03期

6 楚宁宁;冯成亮;吉民;;吲哚七甲川类荧光探针在生物体应用的研究现状[J];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7 高峰;陈琛;赵会娟;李娇;李峰辉;;一种双波长数字锁相光学拓扑成像系统[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4年01期

8 苏亚;孟卓;王龙志;于海民;刘铁根;姚晓天;;光学相干层析无创血糖检测中相关性分析及标定[J];中国激光;2014年07期

9 岳静;薛天锋;李夏;廖梅松;;中红外重金属氧化物玻璃羟基的去除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09期

10 阮慧;郭少艾;房思超;王彪;;用于激光酒精气体检测的程控信号调制电路设计[J];激光杂志;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霞萍;水果内部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创涛;Nd~(3+)/Yb~(3+)掺杂无机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周晓青;提高频域逆蒙特卡洛光学参数重构效率和精度的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朱苹苹;基于数字锁相检测技术的光学拓扑成像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召霞;用于重构宫颈组织光学参数的频域逆蒙特卡罗模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缪辉;基于近红外连续波的无创组织体血氧检测系统[D];天津大学;2007年

6 阮平巧;组织光学测量中光子计数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谢正洋;无创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及无线监测系统的研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刘杨;基于Cortex-M3的无线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陈琛;双波长数字锁相光学拓扑成像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李纯彬;早期膝骨性关节炎近红外光学检测系统[D];厦门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杨;夏海平;;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新型超声喷雾法制备技术研究[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2 毛艳丽,邓佩珍,干福熹,戴世勋,杨海峰,沈文忠;掺镱磷酸盐玻璃的光谱特性[J];发光学报;2002年02期

3 丁海泉;卢启鹏;彭忠琦;陈星旦;;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无创生化检验研究的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4 戴世勋,胡丽丽,柳祝平,黄国松,姜中宏,杉山僚;低温下掺镱磷酸盐激光玻璃的光谱和激光特性[J];光学学报;2002年05期

5 王安乐;李婷;邓勇;谢添武;刘谦;骆清铭;;基于MCVM研究真实前臂结构对光传输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1年03期

6 黄富荣;罗云瀚;郑仕富;陈哲;;全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分析与模型优化[J];光学学报;2011年10期

7 丁海泉;卢启鹏;陈星旦;;近红外光谱无创生化检测中不定光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李晨曦;赵会娟;郑家祥;徐可欣;;深度分辨漫反射测量光纤探头设计及特性[J];光学学报;2012年07期

9 胡元;夏海平;张丽;;超声喷雾共沉淀法制备的Lu_3Al_5O_(12)∶Eu~(3+)纳米粉体发光特性[J];光子学报;2011年11期

10 徐磊;夏海平;胡敏杰;;纳米硫化铜近红外吸收材料[J];光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彦斌;X射线CT成像技术与多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嘉昌;荧光分子成像系统的改进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梅;;荧光成像技术在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1期

2 ;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3年01期

3 ;国内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J];化学分析计量;2013年01期

4 罗湘建;;生物医学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0年06期

5 国飞;张修石;;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新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张士新;陈明心;李芳秋;;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2期

7 本刊讯;;多光谱荧光成像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年06期

8 陈宇;何志颖;曹曙;桑杰;皮菊平;胡以平;;活体生物发光与荧光成像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8年02期

9 谢树森,李步洪,陆祖康;一种新型鼻咽癌诊断与定位的荧光成像装置[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栋;王淑友;李顺月;唐丽梅;马慧敏;白晓东;;电针对肝脏吲哚菁绿代谢的影响:活体荧光成像技术[J];中国针灸;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松超;李晶;冯杭;刘谦;;基于冷冻磨削成像技术的断层荧光成像系统[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唐波;;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瞬时、动态、可逆荧光成像研究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林幸笋;孙飞;王珏;马辉;赵静波;季梁;陈瓞延;;血管弹力纤维双光子自荧光成像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谢树森;李步洪;陆祖康;;一种新型鼻咽癌诊断与定位的荧光成像装置[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郭亨长;Hossein Aleyasin;Scott Howard;Bryan C Dickinson;Renee Haskew-Layton;Demirhan Kobat;Vivian S Lin;David Rivera;Christopher J Chang;Rajiv R Ratan;许春辉;;细胞内可控过氧化氢的产生和荧光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成康民;李艳周;吕丰;武莉;高丽丽;刘鉴峰;刘金剑;刘天军;;水溶性糖酞菁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的合成与评价[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喻碧莺;蔡吓妹;李志芳;陈海宇;李晖;;大鼠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双光子荧光成像及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陈小慧;梁淑彩;刘衍斌;余慧;高晨;鄢国平;;萘酰亚胺/PEI荧光纳米粒的制备及细胞双光子荧光成像[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周治国;李富友;黄春辉;;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化学传感与细胞荧光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刘秀丽;全廷伟;曾绍群;;低信噪比和非线性神经网络钙信号的解析[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华凌;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N];科技日报;2012年

2 庄愉;荧光成像技术在药剂学研究中渐受瞩目[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申宝忠 衣晓峰 岳金凤;活体荧光成像:看得见肿瘤生长过程[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继超;微束X射线荧光成像方法及其在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3年

2 王丹;基于荧光纳米粒子的一些生物功能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钰慧;紫外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D];华侨大学;2014年

2 吴培;用于反射式荧光成像的光谱分离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汪海龙;活体红色荧光成像评估Ag85A/B DNA疫苗联合抑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金霞;基于石墨烯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荧光成像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5 付晓燕;新型铽配合物的制备及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伍旭;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活体荧光成像以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崔文思;核酸适配体用于实体瘤活体荧光成像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徐婧;基于Monte Carlo的激发荧光成像前向算法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储军;GFP标记的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整体荧光成像[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张昌栋;CCR5、bcl2和VEGF基因不对称siRNA的部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2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952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