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诱导大脑谐振效应的研究
本文选题:极低频脉冲磁场 + 脑电 ; 参考:《天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磁刺激因其安全有效、无痛无损、能够进行深部组织刺激等诸多优势,在调节人体神经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及康复理疗过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类型的磁场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必须深入研究电磁场对人体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极低频脉冲电磁场的频率范围是0~300Hz,由于人体的脑电、心电等生物电都处于这个范围,因此研究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更有意义。本课题拟采用脑电的方法,研究极低频脉冲磁场对大脑的作用,通过极低频磁刺激诱导大脑节律发生改变,使大脑产生谐振,进而影响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和功能状态。本文的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研究采用1Hz、10mT的极低频电磁场刺激大脑枕部,设计了极低频脉冲磁刺激大脑自发脑电对比实验和极低频磁刺激的听觉诱发脑电对比实验。 (2)应用EEG功率谱、磁诱导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样本熵及听觉诱发脑电的时域分析等信号处理方法对比分析了磁刺激前后的脑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受极低频脉冲磁场作用,大脑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低频段事件相关同步现象和高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现象,大脑的电活动减少,复杂度降低。综合时、频、空三域的分析,表明磁场可以诱导脑电产生与刺激节律一致的改变,向诱导节律方向偏移,即所谓的谐振效应,进一步使大脑进入抑制状态。 (3)在实验基础上,探究了磁场影响大脑的生理机制,讨论了磁场谐振效应理论和膜内相干振动模型及细胞跨膜传导系统模型,为全面探索磁场的生物效应提供了借鉴。 综上,本文阐述了磁诱导大脑谐振效应的存在性,证明了磁诱导可以作用于大脑使之受到抑制,同时也丰富了磁诱导大脑谐振效应理论,为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Abstract]: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regulating human neural function, improving human immunity and rehabilitating physiotherapy because of 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painless and nondestructive, and can stimulate deep tissue. However,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human body and its mechanism must be deeply studie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life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gnetic field. The frequency range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puls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0 ~ 300 Hz. Because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CG and other bioelectricity are in this range, it is more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effect of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human body.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very low frequency puls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i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EG. The brain rhythm is induced by ver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the brain resonates, thus affecting the whole life activity and function state of human body.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this study, the occipital region of the brain was stimulated with an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of 1 Hz ~ 10mT. The contrast experiment of spontaneous bra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ith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pulse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the contrast experiment of auditory evoked EEG with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were designed. (2) EEG power spectrum, magnetic-induced 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 synchronization, sample entropy and time-domain analysis of auditory evoked EEG were us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EEG data before and after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very low frequency pulsed magnetic field, the phenomenon of 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 in low frequency band and event 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in high frequency band occur in the brain, and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is reduced and the complexity is reduced. The analysis of time, frequency and space three fields shows that magnetic field can induce EEG to produce changes consistent with the stimulation rhythm and shift to the induced rhythm, which is called resonance effect, which further makes the brain enter a state of inhibition. 3)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magnetic field affecting the brain,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magnetic resonance effect, the model of coherent vibration in membrane and the model of cell transmembrane conduc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in an all-round way. In summary, the existence of magnetic induced brain resonance effec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that magnetic induction can inhibit the brain and enrich the theory of magnetic induced brain resonance effect. 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1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云发;徐保磊;裴立力;李洪谊;;基于脑电运动速度想象的单次识别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2 康进;陈燕;;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40例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年06期
3 傅建学;金新会;祁恒宁;马勇;王锦鹤;;体外循环术中不同静脉麻醉药对脑静脉血氧变化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4 ;山东科技大学打造出国内首台机器人假肢[J];微创医学;2011年04期
5 王鑫;;多导睡眠监测的护理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6期
6 葛英;;线粒体脑肌病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后癫痫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9期
7 马良;姜玮;王威;谢侃侃;李亚琼;李艳;罗小年;;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首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誉环;万柏坤;;基于想象动作电位的的脑电鼠标设计[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东宇;袁英;汪洁;李广庆;;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检测意识障碍患者残余皮层功能岛的相互联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福波;王艺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电非线性分析初步观察[A];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蒋重清;刘颖;杨丽珠;;英语负性情绪词汇情绪意义习得弱化现象及脑电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军鹏;尧德中;崔园;;一种分析相关脑电活动的新方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周晓娜;李京诚;;音乐在体育领域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高迎霄;;名字认知过程中性别差异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8 韩春霞;李廷利;郭冷秋;;刺五加根水提液对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安英;袁平;李建忠;庞小峰;;高压输电线路电磁辐射对实验大鼠神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徐彬锋;罗小刚;黄茜;彭承琳;;小波分析和独立分量分析在事件相关电位提取方面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天;“电脑电话”升温[N];人民邮电;2001年
2 靖红;企业M化动起来[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3 金焱;电脑电话乍现通讯商机[N];中国经营报;2001年
4 ;新的商机从e风开始[N];科技日报;2001年
5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静宇;心理学家教你看待幸福[N];辽宁日报;2000年
7 陈文雨 肖红迅;有线电视网 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实习生 陈明立;脑机接口,开启“心灵感应”时代[N];科技日报;2010年
9 肖爱民;智能化电话机:给电话一颗电脑“芯”[N];通信信息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罗朝淑;脑机接口:唤起神经康复的新希望[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边;基于脑电节律特征优化与同步性的运动意愿解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熊红川;脑电Alpha节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翟向阳;少林禅修的脑电特异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吴朝晖;立体定位脑电定位难治性癫痫致痫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邹凌;基于非线性优化及独立分量分析的脑电源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翟义然;参考电极无关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章北林;外侧缰核与外侧视前区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功能联系[D];吉林大学;2009年
8 欧陕兴;纳米磁诱导人肝癌Hep6细胞凋亡实验与影像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姜涛;基于皮质脑电的脑运动区功能定位原理与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罗程;多模态神经成像技术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磁诱导大脑谐振效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安燕;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表象过程中的脑电变化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蒲贤洁;基于脑电的神经反馈技术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柯莎;脑电非线性分析在意识障碍程度监测中的应用[D];川北医学院;2010年
5 张国臣;基于ARM的脑电测量电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宋影;音乐刺激对脑电动力学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1年
7 郑杨;基于α频率光诱发的脑电(EEG)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王向丽;基于有限元对脑内神经元电活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张飞飞;简易自我放松催眠缓解学习疲劳的脑电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名龙;基于高性能电路与虚拟仪器的脑电信号采集装置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9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95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