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物医用钛合金的发展现状
本文选题:钛合金 + 低模量 ; 参考:《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11期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在生物医用钛及钛合金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现状。为了取代普遍使用的Ti-6Al-4V合金,研发了多种无毒无敏感性元素、低弹性模量、高力学性能的新型β型钛合金;采用多孔技术并调节孔隙率,使材料的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基本相当,通过将聚合物渗入到多孔钛的方法弥补多孔钛强度的降低,并使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为适应矫形外科领域的需求,开发了多孔TiNi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从而克服了骨与植入体之间结合力弱以及弹性模量不匹配的弊端。此外,研发了多种不含毒性和过敏性元素的β型超弹性形状记忆钛合金,可以替代TiNi合金而更安全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发了多种钛的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性层的沉积及表面硬化使植入体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磨损性得到提高。
[Abstract]: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widely used Ti-6Al-4V alloy, a variety of non-toxic and non-sensitive elements, low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high mechan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material is basically equal to that of the human skeleton. The reduction of the strength of porous titanium is compensated by the infiltration of polymer into porous titanium, and the material has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orthopedic surgery, A porous Tini superelastic shape memory alloy was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 weakness of bonding force and the mismatch of elastic modulus between bone and implant. In addition, a variety of 尾 type superelastic shape memory titanium alloys without toxic and allergic ele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medical field more safely instead of Tini alloys, and various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of titanium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implant were improved by deposition and surface hardening of the modified layer.
【作者单位】: 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G146.23;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林博;徐珊珊;;钛合金超塑成形工艺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2 周利华;苏桂生;;钛合金的超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3 骆瑞雪;李争显;潘晓龙;;钛合金表面熔烧铝化物涂层抗氧化性[J];热加工工艺;2011年12期
4 史莉;;ISO S新型刀片系列推动了高温合金和钛合金车削技术的发展[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1年15期
5 惠巍;陈海莲;;某钛合金深盲孔零件加工工艺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1年04期
6 阎天成;;薄壁盘环类钛合金件数控车削技术[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1年17期
7 赵永庆;;近5年中国典型新型钛合金研究与发展(英文)[J];中国材料进展;2011年06期
8 李伟;;钛合金磨削温度实验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9 郎利辉;布国亮;薛勇;张东星;;钛合金热等静压模拟本构关键参数确定及工艺优化[J];塑性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慧儒;;钛合金织构国内外研究现状[J];广州化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光臣;迟恩田;;电火花铣削钛合金加工工艺研究[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杨荣福;韩荣第;;车削TC-4钛合金时高速钢刀具磨损的试验研究[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摩擦磨损部分(Ⅰ)[C];1982年
3 李佐臣;;海洋开发、舰船用新型结构钛合金研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周荣林;侯金保;黄宁;张九海;田锡唐;;钛合金中间层扩散连接[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5 陈明和;;热加工过程中钛合金微观组织演变的可视化仿真[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玉勇;;钛合金及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伏金娟;吴洪波;陈宏;宗林峰;崔秀藩;牛立刚;;钛合金的放电加工特性[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唐宾;曲均志;范爱兰;秦林;;钛合金表面Mo基渗镀层组织及其摩擦学性能[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亚明;雷廷权;郭立新;欧阳家虎;;钛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微动摩擦行为[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10 郑辉;刘小林;潘邻;;TA6钛合金离子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研究[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鹏;曹春晓:炼出中国钛合金[N];北京科技报;2009年
2 陈亚莉;GKN为F-22整合钛合金专业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3 ;德科学家“软化”钛合金[N];今日信息报;2003年
4 倪永华;德科学家“软化”钛合金[N];科技日报;2003年
5 友光;用等离子熔炼炉生产钛合金蒙皮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李有观;日本研制出两种新钛合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7 魏佳;为降低加工成本德科学家“软化”钛合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8 詹文革;钛及钛合金——人体植入物的理想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9 苏鸿英;美国Dynamet公司 开发钛合金坯料生产新工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10 记者 赵志伟邋通讯员 武书祥;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在洛召开[N];洛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连军;玻璃—陶瓷保护涂层的制备及在钛合金热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杜汉斌;钛合金激光焊接及其熔池流动场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张云琨;氢、氮化和热氧化对钛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李鑫;TC11钛合金的热态变形行为及其锻造工艺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何晓;含氢的新型钛合金的疲劳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卫中山;MEVVA离子注入钛合金抗疲劳制造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7 何博;钛合金表面热障涂层的制备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宋辉;脉冲电流处理对钛合金板材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李菊;钛合金低应力无变形焊接过程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10 刘彦章;反应堆用钛合金表面的离子注入及其耐蚀性和抗磨损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菊梅;能量参数对钛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形貌及膜层/环氧树脂结合强度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会群;金属Sc对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4年
3 秦妍梅;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层腐蚀及腐蚀磨损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邓炯;氮离子注入两种新型钛合金的表面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杨勇;细晶钛合金超塑性扩散连接的微观组织及元素扩散行为[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曹建玲;钛合金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沈纪渭;钛合金环壳零件冲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8 戴正宏;医用钛合金表面阳极氧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刘洪涛;钛合金表面镀铁工艺及镀层摩擦学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沈威;钛合金激光焊工艺研究与成形预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01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00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