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纳米和微米级二氧化硅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02 08:21

  本文选题:纳米二氧化硅 + 微米二氧化硅 ; 参考:《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年01期


【摘要】:目的探究可吸入纳米细颗粒物对人体表面正常菌群的生物活性效应。方法将表皮葡萄球菌悬液分别加入含终浓度为0(对照)~400μg/ml微米和纳米二氧化硅的培养基培养4、24和48 h。测定表皮葡萄球菌的存活率、形态、膜通透性变化,同时对作用前、后的微米和纳米二氧化硅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在50~400μg/ml二氧化硅暴露范围内,微米和纳米二氧化硅暴露表皮葡萄球菌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细菌存活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硅对表皮葡萄球菌存活率的抑制无统计学意义;400μg/ml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细菌数目减少,菌体皱缩,400μg/ml微米二氧化硅暴露组菌体轻微凹陷。随着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增加,微米和纳米二氧化硅暴露表皮葡萄球菌培养液中Ca2+和K+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与微米二氧化硅暴露组比较,大于100μg/ml纳米二氧化硅组培养液中K+浓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2+浓度的升高仅在400μg/m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表皮葡萄球菌与微米和纳米二氧化硅作用后均有新峰出现,分别位于波数2 961 cm-1、2 929 cm-1、1 545 cm-1和1 452 cm-1、1 401 cm-1。结论纳米二氧化硅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强于微米二氧化硅,纳米和微米二氧化硅暴露同表皮葡萄球菌均存在界面作用效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nhalable nanoparticles on normal microflora on human surface. Methods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uspension was cultured in a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400 渭 g/ml micron and nanometer silica at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0 渭 g/ml for 24 h and 48 h,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rate, morphology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exposed to micrometer and nanometer silica decreased in the range of 50 渭 g/ml silica exposu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rvival rate of bacteria in nanometer silica expos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while the inhibition of microsilica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nd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400 渭 g/ml exposure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mycelium crumpled by 400 渭 g/ml micron silica exposure group was slightly depres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xposure dose and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Ca 2 and K 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exposed to micrometer and nano silica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the exposure group of micron silica, the concentration of K in the culture medium was higher than 100 渭 g/ml nano-silica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rease of Ca 2 concentration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400 渭 g/ml group (P0.05). Infrared spectru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ew peak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fter interaction with micrometer and nano-silica, which were located at the wavenumber of 2929 cm-1, 1 545 cm-1 and 1 452 cm-1 of 1 401 cm-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nanometer silica on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micron silica, and there is an interfacial effect between nanometer and micron silica exposure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1130746)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小红;江向平;陈超;涂娜;;几种不同产地高岭土的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1期

2 邓建军,曾娅莉,蔡媛媛,何静,邹文蓉,董发勤,李萍,张清碧;水镁石对大肠埃希菌影响的体外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年02期

3 肖琳;付聪;梁思斯;毛彩霞;袭著革;杨旭;;纳米SiO_2与常规SiO_2颗粒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4期

4 陈卫;杭锋;赵建新;田丰伟;张灏;;微波杀菌过程中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J];微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5 代群威;董发勤;邓建军;;火电厂自然降尘对几种人体正常菌株生长的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06年05期

6 代群威,董发勤,邓建军,贺小春,曾娅丽,王勇;矿物粉尘对人体体表微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研究[J];中国矿业;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本成;纳米二氧化硅与碳纳米管典型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芳;闫妍;卢晓静;杨海峰;白桦;王超;;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1期

2 于方方;杨静兰;王夏琴;;含丝素蛋白膜对茶多酚的缓释作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Effect of Mineral Dusts on the Growth of Silicate Bacteria S35[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8年05期

4 田玉川;买买提江·依米提;赵梦奇;艾买提江·萨伍提;司马义·努尔拉;;丙烯酸-淀粉-高岭土复合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的紫外光引发制备与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年04期

5 刘俭;董发勤;代群威;邓建军;马骥;;高糖培养基对人体正常菌群生长代谢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6 邓毛子;;微波灭菌法在固体琼脂培养基快速制备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7 吴逢春,董发勤,李萍,邓建军,曾娅莉,何静,蔡媛媛;矿物尘粒对大肠埃希菌作用的体外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5期

8 李琼芳;刘明学;董发勤;;矿物微尘对人体肠道大肠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体外作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4期

9 晏彪;胡浩;陈绍恢;刘旭东;闵安娜;李睿;余颖;杨旭;;纳米二氧化锆超细颗粒物对KB细胞活性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10 刘飞;刘刚;;油菜根肿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代群威;董发勤;邓建军;;超细水镁石粉体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的影响[A];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池勇志;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宝玉;以二氧化硅粒子为基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汞离子比率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嘉丽;白介素-1β在石英致肺脏、心脏、肾脏炎性和纤维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丽;纳米形态铝化合物与辅酶的作用和对相关脱氢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何娉婷;TiO_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抗菌作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植物内生菌A11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生物学活性及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悦;淀粉废水资源化处理中微波灭菌工艺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海波;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晓庆;微波灭菌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杜忠君;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凋亡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6 胡坚;寄生霉菌的微波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顾卫瑞;草鱼片的臭氧处理及贮藏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任德香;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曲海霞;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Tul.检疫除害处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杨慧群;高岭土/白炭黑补强BR/SBR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诗国,甘凯,李征,沈守荣,向娟娟,李小玲,范松青,吕红斌,曾朝阳,李桂源;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癌症;2003年10期

2 张中太,林元华,唐子龙,张俊英;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前景[J];材料工程;2000年03期

3 吴凯;杨光涛;娄小华;彭光银;王黎明;李艳;柯翔鸿;杨旭;;甲醛致小鼠肺DNA蛋白质交联和DNA断裂效应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4 时亮,丁佳;红外光谱样品制备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分析仪器;1999年04期

5 邱德有,黄璐琦;代谢组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2期

6 姚杰,李钢,张莉莉,朱小蕾,周志华;CuSO_4·5H_2O在用KBr压片法制样时所发生的固相反应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1998年04期

7 张生辉;强颖怀;欧雪梅;夏华;;苯甲酰胺对高岭石插层的FTIR和XRD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8期

8 朱虎;流式细胞仪在睾丸生精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1年01期

9 应杏秋,朱心强;超微颗粒毒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1期

10 邓建军,吴逢春,赵世泉,宋英,董发勤,李国武;酸处理纤维水镁石对红细胞溶血能力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军;纳米二氧化硅的心血管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联华;黄云超;许赓;杨达宽;刘馨;周友全;郭凤丽;;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操纵子在聚氯乙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2 叶联华;许赓;黄云超;郭凤丽;赵光强;雷玉洁;;溴代呋喃酮对胸心外科聚氯乙烯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3 张良;黄云超;;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与生物材料感染[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年03期

4 叶联华;黄云超;李高峰;杨达宽;;生物材料植入后发生感染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年01期

5 徐玉善;叶联华;黄云超;雷玉洁;张良;;高浓度葡萄糖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1期

6 叶联华;黄云超;杨达宽;李莉;许赓;赵光强;郭凤丽;杨立民;;葡萄糖对胸心外科聚氯乙烯材料细菌ica操纵子表型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5期

7 杨辉;杨丹凤;张华山;张伟;刘焕亮;刘超;袭著革;;4种典型纳米材料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毒性的初步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4期

8 郝立波;邢庆昌;王继芳;王岩;张小斌;;人工关节假体不同材料及材料表面粗糙度对表皮葡萄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年05期

9 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邹海清;;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J];针织工业;2006年08期

10 许赓;黄云超;叶联华;李振龙;;4-溴-5-(4-甲氧苯基)-3-(甲氨基)-呋喃酮对聚氯乙烯上细菌生物膜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康建;曾睿;但卫华;但年华;;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二氧化硅生物医用膜的制备和表征[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玉善;王曦;许云敏;雷玉洁;贺猛;黄云超;;血糖对树,

本文编号:2089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089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