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冷常压等离子体对纯钛与氧化锆微观结构和粘接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23:12
【摘要】:目的:种植修复中使用钛基台与氧化锆牙冠粘接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失粘接的情况,本实验中使用一种新兴的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探索其对纯钛与氧化锆微观结构与两者粘接强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处理氧化锆、两者均处理的对比实验方式,研究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方式对纯钛与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实验一: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按照处理时间将实验分为6组,对每组钛试件进行表面形态观察、元素的分析、接触角的测量、钛与氧化锆粘接强度的测量以及粘接面断裂模式分析等。采用SPSS 22.0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实验二: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氧化锆,并按照处理氧化锆的时间将实验分为6组,每组氧化锆试件表面进行形态观察、元素的分析、接触角的测量、钛与氧化锆粘接强度的测量以及粘接面断裂模式分析等。实验三: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与氧化锆,并进行粘接强度的测量以及粘接面断裂模式分析等。采用SPSS 22.0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一中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的实验结果: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钛试件表面形貌及粗糙度无影响;可增强试件表面亲水性、表面能以及增强钛试件与树脂粘接剂的粘接性。2、实验二中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氧化锆的实验结果: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氧化锆对其表面形貌及粗糙度无影响;可使氧化锆表面亲水性增强;氧化锆与树脂粘接剂的粘接性增强。且处理氧化锆试件比处理钛试件增强粘接强度的百分比更高。3、实验三中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纯钛和氧化锆的实验结果:纯钛和氧化锆均处理比处理氧化锆、处理纯钛、两者均不做处理的粘接强度高。结论:1、冷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是增强纯钛与氧化锆粘接力的有效处理方式。本实验中所用冷常压等离子体设备处理最佳距离为5mm,处理纯钛及氧化锆所需最佳处理时间均为30s。2、钛试件和氧化锆试件均处理获得的剪切粘接强度增强比最高,优于只处理纯钛和只处理氧化锆试件的处理方式。
【图文】:

常压等离子体,试件,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1 预实验冷常压等离子体不同方式处理钛试件的剪切粘接强度处 理距离处理距离处理距离(mm)处理距离(mm)处 理 时 间(s)0s 10s 30s 50s1mm 17.89±0.75 20.09±0.95 22.7±0.676 22.9±1.035mm 17.89±0.75 21.9±0.69 24.07±0.38 24.3±0.789mm 17.89±0.75 19.8±0.49 20.48±0.59 20.5±0.83

接触角测量,仪器,试件


图 2 接触角测量仪器(SEM)观察钛试件表面形貌子显微镜(SEM,XL-30FEG)观察试件表面形貌。组准备 2 个钛试件,共 12 个钛试件清洁干燥后因为每个样本台可放置 4 个钛试件,且扫描电镜处理后等待检测的时间保持一致,,将试件分为 3 批,在第一批试件观测取出观测台后,再处理下一胶带粘贴到样品台上,用镊子轻粘各钛试件,试式增强钛试件表面导电性,用 500 倍和 5000 倍三处拍摄照片。重复三次完成所有试件的观察。EDS)元素分析S)是与扫描电镜(SEM)配置联用的化学成分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宇;刘晓强;陈立;周建锋;谭建国;;低温等离子处理对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6年06期

2 于士洋;李娴静;齐鹏鹏;王红红;李雨珊;王景云;;粘接强度测试方法及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年03期

3 曲红梅;杨巍;马永刚;马芮;;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对树脂水门汀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7年04期

4 孙海燕;仇丽鸿;;2种激光对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2015年11期

5 朱亚萍;郭建青;傅柏平;;不同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对粘接强度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4年08期

6 高凯;张保卫;;三种树脂水门汀与纤维桩粘接强度的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年01期

7 陈利民;王夏衡;王蔚;高平;;氧化物陶瓷与3种树脂水门汀初期粘接强度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8 高卫民;刘振海;张振庭;郑东翔;温颖;;喷砂对不同粘接剂与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2007年05期

9 李惠玲,朱汉邦,柳智勇,罗嗣玫;四种粘接材料对超瓷贴面抗剪粘接强度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0年02期

10 邓延庆;;用数理统计方法评价粘接强度指标[J];粘接;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碧蓉;王晓燕;高学军;;预处理方式对瓷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古林娟;赵信义;王佳琼;李石保;;湿环境下牙本质粘接试样的粘接强度[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古林娟;赵信义;李石保;王佳琼;龚旭;;湿环境下牙本质粘接试样的粘接强度[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4 朱青友;葛山;尹玉成;刘志强;李亦韦;;耐火泥浆抗剪粘接强度测试方法初探[A];2015耐火材料综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和2015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4)[C];2015年

5 古林娟;赵信义;李石保;王佳琼;;湿环境下牙本质粘接试样的粘接强度[A];第十六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学会西北地区分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暨西安粘接技术协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斌;周秦;;改良粘接方式对粘接固位式种植修复的粘接强度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7 曹阳;林子琦;宋丹丹;;超声磨削对氧化锆表面性能及粘接强度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数字化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8 吕品;姜婷;;热酸蚀处理对冷热循环疲劳后氧化锆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A];第八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吕品;;热酸蚀表面处理对氧化锆树脂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九次全科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10 朱琳琳;王强;仇丽鸿;;新型加强型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贾芳 赵晓慧 通讯员 王贵锁;衡水“工业医院”解企业发展难题[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2 特约记者 丁维忠;天津合材所两新品通过验收[N];中国化工报;2000年

3 江谷;软包装生产中粘合剂的粘接机理及粘接强度[N];中国包装报;2004年

4 惠闻;稳定·透光·灵活[N];中国包装报;2005年

5 记者 徐虹雨邋通讯员 田杰 童胜春;高科技“烟蒂”通过鉴定[N];常德日报;2008年

6 小申;如何选择胶粘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7 佟艳双;夏季装修从长计议[N];经济消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良微;树脂—牙本质作用机理与粘接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凤英;义齿粘附剂的研制与评价[D];武汉大学;2012年

3 艾宇飞;仿贻贝粘附蛋白生物粘合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4 张晓丰;铝、镁合金表面氧化与粘接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5 陈建超;粘接剂与隔膜力学行为对锂离子电池失效及安全影响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郭嘉文;树脂牙本质粘接形成的动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7 王朝阳;牛牙釉质超微结构及其对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李娜;牙体硬组织抗酸碱层(ABRZ)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甘婧;不同能量密度Nd:YAG激光照射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病例报告[D];武汉大学;2016年

10 张翔;新型长链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其对瓷修复体粘接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亚鑫;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润瓷与树脂水门汀微拉伸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2 葛鑫;冷常压等离子体对纯钛与氧化锆微观结构和粘接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3 姬洋;底涂剂中10-MDP浓度对氧化锆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年

4 刘园园;DMSO湿粘接对自酸蚀系统中树脂-牙本质即刻及老化粘接强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年

5 梁乙然;三种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强度及耐久性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6 杨丽丽;不同表面处理对牙科玻璃陶瓷粘接强度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7 谢丽娜;无机质文物无机兼容性胶黏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崔亮;CRH3车体粘接强度测试工作车设计及可靠性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9 张颉;酸蚀时间对聚合瓷嵌体粘接强度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皓;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复合物陶瓷微观结构和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0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00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