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基于海藻酸牺牲材料构建微脉管系统及其用于肝组织工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2:30
【摘要】: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肝细胞和生物材料体外构建类肝组织体为肝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在目前肝组织工程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肝细胞体外培养中的极性丢失问题,另一个是物质传递限制导致的细胞坏死问题。本研究根据肝窦的结构特征,以肝实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胶基质材料为基本元素,构建一个体外类肝组织体,探索解决肝组织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我们以海藻酸凝胶作为牺牲材料,通过对其进行微加工成型、表面修饰、包埋、去凝胶化等过程操作,构建一个基于凝胶基质的微流控通道系统。在微流控通道内种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经过三维培养,形成一个近似于体内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层。在此基础上,将肝实质细胞装载到外围凝胶基质中,形成一个结构有序的共培养体系,研究该体系对物质传递和肝细胞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一个基于海藻酸牺牲材料的微通道体系。首先通过流体纺丝法制备海藻酸微型柱状凝胶,考察二价阳离子、针头内径和流体流速对海藻酸凝胶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使用Ca~(2+)作为交联因子,流体流速范围控制在60-180μL/s的范围,所制备的柱状凝胶直径与打印针头内径成正相关。然后将该微型柱状凝胶包埋在外围基质中,考察外围基质的组分对其力学稳定性及生物性能的影响。最后,以柠檬酸钠溶液作为液化剂,将包埋于外围基质体系中的海藻酸凝胶液化后形成微通道。通过考察体系中微通道的结构及性能,筛选出一个快速有效且生物相容的去凝胶化方法。(2)微脉管系统的构建。首先使用壳聚糖(CS)修饰海藻酸钙凝胶,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复合膜结构。考察了壳聚糖与海藻酸钙凝胶反应时间对复合膜结构及生物性能的影响。反应时间为3-7 min时,可形成5μm-15μm厚度的壳聚糖膜。在修饰后的海藻酸钙凝胶表面接种HUVECs,培养9天后,形成致密细胞层。经细胞增殖、凋亡分析,具有复合膜的海藻酸钙凝胶(CS/Ca-Alg)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之后将铺满内皮细胞的CS/Ca-Alg包埋于三维复合凝胶中,使用柠檬酸钠溶液溶解并形成微脉管结构。考察柠檬酸钠溶液浓度对凝胶完全液化时间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5 mM的柠檬酸钠可在20-40 min内将直径为500-1000μm的海藻酸钙凝胶完全液化,且可保持细胞活性在80%以上。最后,我们分别对通道内物质的传递做了评价,发现具有膜结构的微流控通道及脉管系统都可以选择性的透过分子。(3)体外构建具有脉管系统的类肝组织体。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为模型,利用该脉管系统组建了一个结构有序的共培养体系。一方面,该脉管系统作为营养物质的传输系统,为三维体系中的肝细胞代谢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解决了仅依靠扩散效应而形成的物质传递限制问题。另一方面,该脉管系统作为有序共培养体系的架构,为肝细胞极性重建和功能修复提供了一个微环境。研究发现,包埋在脉管系统中的肝细胞活性显著增强,肝细胞特定功能的表达,包括白蛋白的分泌以及肝细胞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异物代谢相关的基因CYP1A1、CYP3A4、UGT1A1与GSTA1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3.5倍、11.1倍、7.9倍、5.6倍。与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NDUFA3与GCLM分别增加了2.0、4.2倍。培养5天后,在脉管系统中内皮细胞的影响下,肝细胞白蛋白的分泌量增加了2.8倍。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一种构建微通道和微脉管系统的方法,该脉管结构作为物质传递系统能够为组织体中的细胞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它可作为一个有序的共培养体系,为肝细胞极性重建和功能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环境,为探索肝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图文】:

共培养,细胞


图 1-1 细胞 A 与细胞 B 直接共培养Fig 1-1 The direct co-culture of the A cell and B cell触共培养体系触共培养体系,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分别接种于不种载体置于同一培养环境之中,使不同种类的细胞共用同接触[58]。主要有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法、“爬片式”共培养法(Transwell 小室)等[59-62]。养基是用培养过一种细胞的培养基培养另一种细胞,两种胞因子可以交流,其优点是可以消除目的细胞对条件细胞对目的细胞的作用[63]。此法简便易行,但是时间上的不统严格来说,这种方法介于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之间,是

结构示意图,共培养,细胞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培养体系[65]。Transwell 小室底部的膜将上下层细胞分开,膜0μm,一般为 0.4μm,细胞不能自由通过此膜,但细胞因子可以自通过此膜进行信息交流。嵌入式细胞共培养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共培养法可用于各种生长状态的细胞,其优点是便于分离 2 种细察其各自的细胞状态变化,以探讨一种细胞对另一种细胞的作用。ranswell 小室共培养处理过的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探讨了多壁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张明[67]通过分离、培养人纤维环(AF)细分别吸取第 3 代 AF 细胞和 BMSCs,按 1:1 比例分别植于 Tra养系统中,,下室植入 BMSCs,上室植入 AF 细胞,以建立 2 种细胞型,从而探讨了共培养体系对 AF 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Cs 是否具有向 AF 细胞分化的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许加超;付晓婷;高昕;;钙化条件对海藻酸钙膜钙含量和拉伸强度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年10期

2 张盼;李延辉;杜秋菊;刘同浩;王宗花;夏延致;;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对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奕权;吴帆;伍善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α-细辛脑海藻酸钙微球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5期

4 李欣;陈立仁;;不同粘度的海藻酸钠制备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任丽;陈晓凤;;聚吡咯/海藻酸钙导电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精细化工;2008年12期

6 胡晏;王苏莉;余伟民;崔景斌;;避蚊胺-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年02期

7 刘丹;王鹏程;刘昕;李明光;齐宪荣;;多柔比星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性质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5期

8 黄剑奇,何虹,范晓雁,盛列平;海藻酸钙膜引导成骨作用的初步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9 俞旭平,方坚,盛来军,孙昌高,郑俊波;贮藏在海藻酸钙胶丸中的荔枝种子活力[J];种子;1994年05期

10 孙志敏,鲁格,俞跃庭,何炳林,马丽云,王俊生;海藻酸钙包埋胰组织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欣;陈立仁;;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飞海;王士斌;侯越;黄晓楠;翁连进;;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体外释放性能的初步考察[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喻翠云;殷博成;柳明;程巳雪;卓仁禧;;海藻酸钙微粒给药体系对抗肿瘤药物的缓释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李晓;田星;夏延致;桂由刚;;海藻酸钙共混水性聚氨酯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C];2017年

5 王敬花;陈龙煈;孟祥英;孙红;赵修松;;海藻酸钙多孔结构薄膜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许培;王翔;;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悬浮液的流变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成洪波;应方微;魏花;李志;;兔眼球后注射海藻酸钙—壳聚糖—海藻酸钙微囊的组织相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许培;王翔;;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悬浮液与全血的流变学性质比较[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赵瑾朝;郭庆;黄乐平;;高浓度薄荷香精/海藻酸钙胶囊的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10 萧聪明;何月英;林小东;;室温下海藻酸钙水凝胶与丙烯腈的快速接枝共聚[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叶桂华 通讯员 张莉 周静;我市企业一专利喜获国家特别金奖[N];泰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小令 见习记者 高振华;苏州生物产业界首次集体亮相[N];苏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宁;基于海藻酸牺牲材料构建微脉管系统及其用于肝组织工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荣晶晶;凝血酶-海藻酸钙复合介入栓塞止血剂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刘袖洞;膜乳化内部凝胶化过程及海藻酸钙凝胶珠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侯文洁;苜蓿中华根瘤菌胞外聚合物吸附铜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郝晓丽;海藻酸钙冻干膜及海藻酸钙基互穿网络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卫兰;基于功能性聚肽共聚物及高分子水凝胶的载药体系及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蔺洪全;含TiO_2甲基橙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雯;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及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李香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与神经类细胞共培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姜建芳;三种纳米农药制备、性能评价及缓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杰文;海藻酸钙水凝胶挤出增材制造的材料设计与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路沅;用于口腔骨组织修复藻酸钙凝胶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崔飞艳;海藻酸钙敷料的体外止血效果及止血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熊春华;海藻酸钙多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5 王二琴;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流变性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汪涛;海藻酸钙敷料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蒋慧明;海藻酸钙—壳聚糖胃漂浮缓释微丸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阳;基于海藻酸钙水凝胶的多层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王毅峰;载环孢素A海藻酸钙/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研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新平;海藻酸钙凝胶体系中无机矿物(碳酸钙、草酸钙)的结晶行为[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3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13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