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基于抑郁症功能脑网络模式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4:24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有悲伤感、负罪感以及绝望感,并且伴有很高的自杀倾向。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是抑郁障碍的两种亚型,处于抑郁期的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很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导致患者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因此,从脑影像学角度来研究疾病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并区分出这两种疾病。以往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侧重于观测某个特定脑区或者是某个特定网络的连接模式的异常,忽略了全脑大尺度功能连接网络的连接模式。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构建大尺度功能网络来研究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异常的功能连接模式。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大尺度静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的静态功能脑网络划分为10个网络,进行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单相抑郁患者特异性降低的连接主要存在于听觉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内,感觉运动网络与视觉和听觉网络间的连接,视觉与腹侧注意网络间的连接,以及听觉和视觉网络间的连接。相比于正常人,单相抑郁患者在听觉与默认网络间的连接,双相抑郁患者在扣带岛盖网络内的连接都降低。另外,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在视觉和背侧注意网络间的连接模式不一致。最后,进行分类分析来评估选定的差异连接模式对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显著差异网络进行分类的效果整体上高于基于数据驱动进行分类的效果。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研究发现的显著差异网络可以用来作为区分两种疾病的标志性特征的潜在可能性。2.针对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已经划分好的10个网络进行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动态功能网络连接变异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单相抑郁患者在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接是特异性升高的,而在网络间的连接均未发现显著性的变化。为了验证感觉运动网络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单相抑郁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特异性网络,运用模式识别分类的方法发现感觉运动网络无法作为有效的特征来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这可能和抑郁症患者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变异性本身的变化较小有关。研究发现的结果为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的变异性提供了新的见解。本论文从静态功能连接和动态功能连接的双重角度来探测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全脑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异常。研究结果发现单相抑郁患者相对于双相抑郁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特异性的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异常连接。该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抑郁症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帮助。
【图文】:

磁共振,功能连接,静态,分析方法


第一章 绪论为止,,基于静态功能连接的磁共振研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探索人类的运动、听觉、视觉、感觉、情绪、认知等初级及高级神经系统。通过静态功能连接探测大脑的认知和疾病的病理机制是近年来常用的研究手段之一。其中,引用图论的相关分析方法,使得静态功能连接的发展出现很多研究方向。因此,采用大尺度网络分析,构建了静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来研究抑郁症静态功能网络的连接模式。通过对各个脑区功能连接网络的分析试图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该种疾病的理解与认知。具体静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及流程见图 1-1。

分析方法,抑郁症,网络连接,疾病


第一章 绪论这种微弱的时变组织原理无法通过静态功能连接分析的方式来捕获。本论文利用柔性最小二乘法结合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来研究抑郁症动态功能网络的连接模式。通过对抑郁症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网络连接时变特性的研究来进一步的刻画出该类疾病患者的大脑动态功能网络连接模式。具体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及流程见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4;R31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玉;;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临床治疗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11期

2 朱晶珠;;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对双相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7年19期

3 袁铭;李素敏;王雪芹;李素霞;陆林;;双相抑郁的特点、危害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年10期

4 蒋廷云;刘磊;张文蔚;薛丽;;氟西汀合并认知治疗对双相抑郁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年04期

5 樊学文;陈晓明;曹文涛;朱洁琼;;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4年04期

6 李鸿娜;颜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相抑郁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3年08期

7 何新芳;刘海静;宫育卓;李爱芬;陈兴华;;双相抑郁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年06期

8 张明;关念红;陈敏华;张晋碚;刘海润;;单双相抑郁注意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7期

9 汪春运;双相抑郁的全程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2期

10 赵靖平;提高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认识和药物治疗水平[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东升;林武宏;黄小军;杨丽华;刘哲宁;;静息状态下双相抑郁患者语言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受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2 张明;甘照宇;钟智勇;关念红;张晋碚;;单双相抑郁智能损害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乐萍;汪作为;方贻儒;;双相抑郁的早期危险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峰;刘春红;李素芳;董洁;王传跃;;低频振幅fMRI评价双相抑郁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活动[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明;;单双相抑郁智能损害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贾z严

本文编号:2617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17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