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聚己内酯复合纤维支架对骨髓干细胞的调控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5 15:33
【摘要】: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低频率的运动锻炼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尽管人工血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管移植手术中供体短缺的严峻压力,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其在植入人体后期所引起的血栓和再狭窄问题始终无法完全避免。在了解到血管内皮层对于抑制血栓形成以及维持人工血管长期通畅性的重要意义之后,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对组织工程血管实现快速内皮化的研究。细胞在组织工程血管表面内皮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步骤:1,血液中的干细胞或者内皮细胞(ECs)通过与人工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粘附在其表面并进行大面积的迁移;2,干细胞完成向ECs的定向分化;3,分化后的细胞长期保持ECs的功能性并分泌产生相应的细胞外基质和生长因子。而如何有效得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并提高其效率也正是目前血管组织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本文以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PCL)为研究对象,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制备成三维多孔纤维支架,并在工程科学的知识范畴内对PCL纤维支架进行改性,从而提高PCL复合纤维支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粘附、增殖和定向分化等行为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部分聚己内酯/明胶(PCL/Gelatin)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其对MSCs生长行为的影响。目前,由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所制备而成的组织工程支架已经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然而,其生物相容性和生化功能性的不足依然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改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化功能性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笔者在这一部分研究中将不同比例的Gelatin与PCL共混,然后将其制备成复合电纺纤维支架,通过Gelatin分子链中的多肽序列为MSCs的粘附和迁移提供生物着位点,借此提高PCL电纺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此外,随着复合体系中明胶含量的变化,PCL电纺支架的表面润湿性能、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部分研究不仅证实了Gelatin能够增强MSCs与PCL/Gelatin复合纤维支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为PCL/Gelatin复合纤维支架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指导。第二部分通过对纤维支架表面硬度的调控来诱导MSCs向ECs的定向分化行为。除了生长因子之外,多功能干细胞向成体细胞的分化行为同样受细胞外基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利用组织工程支架的固有属性联合生长因子的协同刺激能够增强多功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效率。在这一部分研究中,笔者采用了一种简单便捷的退火方法对聚己内酯/聚乳酸(PCL/PLA)复合纤维支架进行了不同时长的后处理,借此调节组织工程支架的表面硬度,然后将MSCs接种在具有不同表面硬度的支架上进行分化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硬度较高的纤维支架上生长的干细胞能够产生更多的内皮细胞特征基因和蛋白,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因子(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证明了纤维支架表面硬度对MSCs向ECs分化过程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血管组织工程内膜支架的设计制备以及支架内皮化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实验指导。第三部分探究纤维支架表面硬度影响MSCs向ECs分化行为的潜在信号通道。利用组织工程支架的固有特性,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来影响并调控多功能干细胞向成体细胞的定向分化行为在组织工程领域和干细胞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潜在诱导机理以及复杂的信号通路仍未被彻底得、明确得揭示。结合本文第二部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即纤维支架表面硬度的增加能够提高骨髓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程度,笔者在这一部分引入了小分子核酸干扰技术(siRNA)对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通过siRNA分别对M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信使核糖核酸(m RNA)进行抑制,然后将抑制前后的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具有不同表面硬度的两组纤维支架表面进行分化诱导,实验结果发现当MSCs中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IF-mRNA)受到抑制时,生长在两组支架表面的干细胞中所产生VEGF、CD31和vWF三种基因和蛋白含量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当MSCs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VEGF-mRNA)受到抑制时,生长在两组支架表面的干细胞中几乎无法产生CD31和vWF两种基因和蛋白,但是VEGF基因和蛋白变化趋势并没有受到影响。上述结果证明纤维支架的表面硬度能够通过MIF-VEGF-CD31/vWF这一信号通道来调节MSCs向ECs的定向分化,该部分研究也为干细胞的定向诱导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数据和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具有生长因子缓释功能的纤维支架对MSCs向ECs分化行为的影响以及后期功能的稳定维持。无论是在细胞自身的生长过程还是细胞与组织工程支架相互作用的阶段,生长因子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实验者额外被添加到培养体系中,伴随着生长因子的快速降解,其影响作用也随之减弱甚至逐渐消失。因此,具有生长因子修饰和缓释特征的功能化组织工程支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部分,笔者结合了前三部分的研究结果,将VEGF包裹在Gelatin制成的纳米颗粒中,并利用静电纺丝过程中的电场力使这些含有生长因子的纳米颗粒分散在PCL电纺纤维中。笔者通过实验发现这种具有生长因子修饰和缓释功能的复合纤维支架(PCL/VGPs)不仅能够诱导MSCs向ECs进行定向分化,同时能够有效的长久维持ECs所形成的血管化结构。本部分结果证实了PCL/VGPs功能化支架同时具有对MSCs分化前期的诱导作用以及分化后期的维稳作用,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优化和进一步实现内皮化提供了新的实验思路。
【图文】:

示意图,工程科学,传统组织,流程


1 绪论于将体外扩增培养的健康组织细胞与由生物材料所制备的三维多孔支架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的生化环境和刺激下建立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功能性的组织和器官,从而对病损部位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的替代效果[14-16],如图 1.1 所示[17]。组织工程科学吸收了现代生物学、医学、病理学、材料学以及工程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并加以融合,顺应了如今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的潮流,同时又能根据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各个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继而带动了各个学科的持续进步,被誉为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组织工程科学不仅为当今的临床治疗压力提供了新的缓解方法,为广大患者的康复和长久健康提供了希望,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对组织工程科学的研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

裸鼠,组织工程,病损


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 它能够利用较少的组织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培养后完成对大面积缺损组织的修复[18];2)它可以按照病损组织或器官的形状进行定制,从而达到完美的形态修复效果[19];3)它可以形成具有生物活性以及生物功能性的组织和器官,继而对病损部位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甚至是永久性的替代。基于组织工程科学的种种优势,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该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0, 21]。早在 1991 年,美国科学家 CimaL.R.等人就尝试利用聚乙醇酸(PolyglycolicAcid, PGA)基体与软骨细胞结合的方法来制备组织工程软骨,并将其移植入小鼠体内进行康复治疗[22]。1994 年,组织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在中国立项,标志着国内组织工程研究的正式起步。到了 1997 年,中国学者曹谊林博士在 Joseph P.Vacanti 的实验室成功地将组织工程化人耳培养在裸鼠背部(如图 1.2 所示)[23],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组织工程科学的强烈反响;同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这一方案进行了批准,组织工程产品的产业化从此拉开了序幕。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莫中成;唐朝克;;脂代谢与心血管疾病[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年09期

2 王佃亮;;组织工程的诞生与发展——组织工程连载之一[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年05期

3 宋逢林;胡冬煦;;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4 步雪峰;李晓强;吴浩荣;;小口径人造血管支架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年05期

5 陈勇;冠状动脉旁路自体血管移植物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628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28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