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氧化应激条件下金属铌对血管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0:58
【摘要】:目的:口腔种植现今已成为重要的口腔修复方式,其中钛及钛合金是目前最常用的口腔种植材料。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种植失败时有发生,这与人体复杂的体液环境有关。前期研究发现,金属铌作为一种耐蚀性良好的生物材料,在耐口腔氟离子腐蚀方面弥补了钛及钛合金的不足。种植体植入之后,组织愈合过程产生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产生的氧化应激环境,可能加速金属腐蚀,金属的腐蚀产物会对周围细胞产生一系列毒性作用。所以金属生物材料在应用前,有必要评价其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的细胞毒性。本实验目的是以金属钛和聚苯乙烯为对照,研究金属铌在双氧水诱导的氧化应激条件下对Ea.hy926细胞的毒性作用。为金属铌作为一种新的口腔种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1.细胞培养EA.hy92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购于上海中科院细胞库,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条件为37℃(5%CO_2)环境。所有实验均使用24孔板,每种材料表面接种1mL细胞,细胞密度为50,000/mL。培养两天后,改用含不同浓度双氧水的无酚红高糖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1或24小时。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建立实验使用24孔板,每种材料表面接种1mL细胞,细胞密度为50,000/mL。培养两天之后,通过光镜观察细胞汇合度达到80%。改为含0,0.1,0.2,0.5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培养24小时。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3.金属材料制备实验采用直径为15mm,厚度为2mm金属铌片和金属钛片。金属表面打磨抛光至平均粗糙度小于20nm.使用前用1%曲拉通,无水丙酮,无水乙醇超声各20分钟,高温高压灭菌。4.细胞毒性检测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经过两天培养后,改用含0,0.1,0.2 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24小时。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5.细胞凋亡检测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经过两天培养后,改用含0,0.1,0.2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分别加入FITC标记的Annexin V和PI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各组凋亡率。6.细胞骨架染色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经过两天培养后,改用含0,0.1,0.2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24小时。各组材料表面培养的细胞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15分钟,使用1%曲拉通,透膜5分钟,PBS洗三次后,用鬼笔环肽在避光条件下染色15分钟,使用DAPI细胞核染色5分钟。在暗室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7.细胞内活性氧检测通过给各组细胞预先载入DCDHF-DA荧光探针,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用10umol/L DCDHF-DA溶液孵育30分钟,无血清DMEM培养基清洗三次后加入含0,0.1,0.2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培养1小时。使用荧光酶标仪在激发光488nm,发射光525nm的条件下检测荧光强度。8.还原型谷胱甘肽检测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经过两天培养后,改用含0,0.1,0.2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培养24小时。分别收集各孔细胞,PBS洗两次,细胞经超声匀浆裂解,4℃条件下高速离心机12,000g离心15分钟。收集离心后的上清液,使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按照试剂盒的说明检测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总量。9.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使用24孔板,细胞接种于不同材料表面,方法如上。经过两天培养后,改用含0,0.1,0.2mmol/L H_2O_2的无酚红DMEM培养液培养24小时。分别收集各孔细胞,PBS洗两次,细胞经超声匀浆裂解,4℃条件下高速离心机12,000g离心15分钟。收集离心后的上清液,使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按照试剂盒的说明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1.氧化应激模型建立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降低。将0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设为100%,0.1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并未明显下降,0.2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接近0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50%,达到半数抑制浓度IC50,而0.5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仅为0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的0.9%。所以我们选择浓度为0,0.1,0.2mmol/L H_2O_2进行后续实验。2.细胞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在相同双氧水浓度条件下,金属铌、钛及聚苯乙烯材料对Ea.hy926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材料在0.1mmol/L H_2O_2条件下,细胞活力并未明显下降,0.2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接近0mmol/L H_2O_2组细胞活力一半。3.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检测显示,各组材料表面培养细胞其凋亡率均随双氧水浓度升高而提高,在相同双氧水浓度下,三种材料之间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细胞骨架染色各组材料表面培养细胞在0mmol/L H_2O_2条件下均铺展良好,细胞在0.1mmol/L H_2O_2条件下仍保持了良好的伸展形态,而0.2mmol/L H_2O_2条件下,部分细胞变圆甚至从材料表面分离。三种材料表面培养的细胞,在相同双氧水浓度条件下,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5.细胞内活性氧检测在相同双氧水浓度条件下,接种在不同材料表面的细胞,其细胞内活性氧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0mmol/L H_2O_2组,0.1mmol/L H_2O_2组细胞内活性氧强度无明显增强,而0.2mmol/L H_2O_2组细胞内活性氧强度几乎是0mmol/L H_2O_2组两倍。6.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检测在相同双氧水浓度条件下,接种在不同材料表面的细胞,其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均随双氧水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7.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检测在相同双氧水浓度条件下,接种在不同材料表面细胞,其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随双氧水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与金属钛和聚苯乙烯相比,金属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未对其表面培养Ea.hy926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说明金属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图文】:

细胞活力,双氧水,半数抑制浓度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实验结果3.1 氧化应激模型建立细胞活力随着双氧水浓度升高而降低,将 0mmol/L H2O2组细胞活力设为100%,我们发现 0.1mmol/L H2O2组细胞活力并未明显下降,(P>0.05);0.2mmol/LH2O2组细胞活力接近 0mmol/L H2O2组细胞活力 50%(P<0.05),,达到半数抑制浓度IC50;而 0.5mmol/L H2O2组细胞活力仅为 0mmol/L H2O2组细胞活力的 0.9(P<0.05)。所以我们选择 0,0.1,0.2mmol/L 浓度的 H2O2进行后续实验。

散点图,双氧水,流式细胞仪,散点图


13图 3,细胞在不同浓度双氧水条件下培养 24 小时,流式细胞仪散点图。空白对照组聚苯乙烯 (A-C) , 对照组金属钛(D-F) ,实验组金属铌(G-I)。0 mM H2O2组(A,D,G), 0.1mM H2O2组 (B, E,H), 0.2mM H2O2组(C, F,I)。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佳;左林;姚创利;黎阳;姜小建;;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2 马红霞;罗建江;;吸烟与非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炎症氧化应激和肺功能的对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年16期

3 郭瑞萍;李建强;冯博琳;刘晓红;;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肺功能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年06期

4 范志红;;冬季雾霾多,如何健康饮食[J];中国老年;2016年01期

5 田一明;陈伟;王喜太;;氢治疗疾病的原理及其应用进展[J];现代养生;2017年10期

6 张颖;韩威;胡林森;;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06年04期

7 乔华,王广发,丁翠敏;氧化应激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08期

8 刘凌云,曾勉;氧化应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0期

9 唐曦p\;;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科技展望;2016年35期

10 李洪亮;张秋芳;郑雪皎;乔静;汪选斌;;中药抗肝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志岩;张惠红;李攀;周玉颖;邹永明;王艳;张淼;;探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2 黄园;陈志庆;邱卓君;丘卫;林燕;;运动对血液氧化应激态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田小军;;甲状腺癌氧化应激指数的变化[A];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五周年-第五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台湾海峡两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4 刘佳;宋治;陈茹;杨衡;郑文;刘鼎;张忱;邓昊;胡中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与氧化应激通路上多个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5 王莉;姚华;马玲;;尿酸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6 张晓启;刘爽;王振国;;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治疗[A];全国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刘钊;边云飞;肖传实;杨慧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通过氧化应激引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齐晓龙;赵芹;张亚男;武书庚;岳洪源;张海军;齐广海;;产蛋鸡原代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朱航榉;杨贤;王锋;成晨;夏惠;董淑楠;王少康;杨立刚;孙桂菊;;不同油脂对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A];第五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6年

10 张丽丽;李雪花;赵何宁;;不同粒径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氧化应激效应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静;黑豆可为血管“减龄”[N];中国医药报;2017年

2 王南方;叶红平 从普通一兵到药业新锐[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卢苏燕;多食单糖有害健康[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熊昌彪;氧化应激研究与中医治未病“不谋而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远离疾病,科学家找到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预防疾病,进入“氧化应激”时代[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灵诺;身体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记者 项铮;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N];科技日报;2008年

9 朱作霖;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褚晓明;老年痴呆与氧化应激有关联[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乃强;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诱导下髓核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乃今;去乙酰化酶SIRT2及Septin4在心脏血管损伤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3 孟凡会;中药更年春方抗衰老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钟嘉泳;大肠杆菌快速适应氧化应激中tRNA介导的翻译调控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5 李帅;氧化应激相关小分子的活体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朱晓明;PM2.5短期暴露对抑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7 刘兴廷;衰老蛋鸡卵巢氧化应激缓解措施及其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8 徐元庆;壳聚糖对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9 刘翠珍;HBSP通过PI3K/Nrf2通路对脂多糖诱导的肾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刘旭东;PM_(2.5)和甲醛暴露致小鼠阿尔兹海默症样病变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思彤;PRDX5-Nrf2相互作用对氧化应激条件下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赵健翔;MarvelD1敲除型小鼠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曾德永;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搭载对水稻氧化应激效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代少华;棕榈酸诱导奶牛氧化应激及其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孙光野;黑龙江省两集约化牛场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的调查及其风险评估[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6 杨杰也琦;Lonp1在熊果酸保护赭曲霉毒素A致HEK293T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D];遵义医学院;2018年

7 隋海波;心房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构建及其对电动势影响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王春霞;氧化应激、JNK信号转导通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9 冯马龙;氧化应激条件下金属铌对血管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10 罗新;基于氧化应激探讨Omi/HtrA2对大脑皮质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3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43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