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机构设计和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09:48
【摘要】:控便(Continence)是指人体在休息或剧烈运动的状态下保持固态、液态或气态粪便不泄露的能力,而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则是对这种能力的丧失。FI的致病原因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后天性肌肉、神经损伤均可导致FI。因为FI较难治愈,且护理不便,所以FI患者的生活痛苦不堪。FI的发病率分布在各个年龄层,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FI在总人口中的发病率更是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现有的FI的治疗手段一般有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方式,但是对于严重FI来说,这两种疗法效果都不理想。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出现为治愈严重FI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的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肛门括约肌方案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机构故障率高,并发症严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体固有控便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仿生学设计方法,提出了机电一体化的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模仿耻骨直肠肌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两代三环结构式括约肌假体,将假体的响应时间缩短到10s,使其有效输出力矩大于2.0N·m;提出有效的部分-主体式密封方案,将机构整体的防水等级提高到IPx8;改进机构的封装方式,将机构所有植入模块的体积缩小到127cm~3,总质量减少到98g。2.设计贴片式柔性肠道压力传感器,使其可以检测假体对肠道的闭合压力和肠道内容物的累积程度,同时完成机构的局部密封;3.设计基于霍尔开关、电机过流保护和齿轮部分齿牙限位的三重限位机制来保证肠道血供安全性。4.改进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上使用选通开关代替仪表运放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系统功耗;软件上设置排便提醒功能,患者可以自主控制何时打开、关闭假体。5.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通过体外标定实验得出传感器输入和输出间具有线性转化关系,机构传动效率达49~59%;通过离体肠道实验得出假体旋转角度和控便效果之间同样具有线性关系,在旋转角度为56°时,合适的控便阈值为3.9kPa,便意感知阈值为2.8kPa;最后,通过小香猪动物实验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生物安全性,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系统问题,为以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改进建议。
【图文】:
号:15441903100)的资助下,提出了机械结构和嵌入式开发系统相结合的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通过三环结构式括约肌假体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的方式实现控便,人机交互工作方式恢复人体自主控便功能,为治疗严重肛门失禁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1.1.2 人体控便的生物学基础1. 直肠和肛管的解剖学结构直肠是大肠的尾端固定部分,长约 10~14cm,其近端(距离肛门边缘约 15cm)和乙状结肠末端相连, 远端在与肛管相连,直肠尾部扩张,称为直肠壶腹,起到储存排泄物的作用。直肠处没有肠系膜等大肠的一些主要特征。肛管是胃肠道的最末端,位于左右坐骨窝之间的肛门三角会阴部。其长度有两种定义:解剖学上的肛管一般长约 2cm,起于肛门边缘止于齿状线;外科学上的肛管长约 4cm,起于肛门边缘,止于肛提肌顶部或肛肠角。如图 1-1 所示,在人体控便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有: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以及肛提肌[8]: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肠肌[11]起源于耻骨,水平向后延伸形成一个 U 形吊索包的交界处,其收缩时会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12]是最大的盆底肌,主要由髂骨尾骨肌和耻骨尾骨构成,漏斗状,主要作用承托腹部脏器,在拍排便行为中其负责肛,协助扩张肛管,完成排便行为。制便行为(直肠排空)是由直肠扩张所引起的骶弧反射[1]。在网络尚未发育成熟,排便行为完全由先天性的直肠扩张反不断发育成熟,大脑皮层逐渐可以抑制直肠扩张所引起的自主性行为,即大脑皮层不仅能抑制自然触发的排便反射便场景激发排便发射。从这个层面来说,控便是一种通过而逐渐习得的能力,当这种能力受损时,就会发生大便失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1;TH77
本文编号:2657118
【图文】:
号:15441903100)的资助下,提出了机械结构和嵌入式开发系统相结合的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通过三环结构式括约肌假体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的方式实现控便,人机交互工作方式恢复人体自主控便功能,为治疗严重肛门失禁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1.1.2 人体控便的生物学基础1. 直肠和肛管的解剖学结构直肠是大肠的尾端固定部分,长约 10~14cm,其近端(距离肛门边缘约 15cm)和乙状结肠末端相连, 远端在与肛管相连,直肠尾部扩张,称为直肠壶腹,起到储存排泄物的作用。直肠处没有肠系膜等大肠的一些主要特征。肛管是胃肠道的最末端,位于左右坐骨窝之间的肛门三角会阴部。其长度有两种定义:解剖学上的肛管一般长约 2cm,起于肛门边缘止于齿状线;外科学上的肛管长约 4cm,起于肛门边缘,止于肛提肌顶部或肛肠角。如图 1-1 所示,在人体控便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有: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以及肛提肌[8]: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肠肌[11]起源于耻骨,水平向后延伸形成一个 U 形吊索包的交界处,其收缩时会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12]是最大的盆底肌,主要由髂骨尾骨肌和耻骨尾骨构成,漏斗状,主要作用承托腹部脏器,在拍排便行为中其负责肛,协助扩张肛管,完成排便行为。制便行为(直肠排空)是由直肠扩张所引起的骶弧反射[1]。在网络尚未发育成熟,排便行为完全由先天性的直肠扩张反不断发育成熟,大脑皮层逐渐可以抑制直肠扩张所引起的自主性行为,即大脑皮层不仅能抑制自然触发的排便反射便场景激发排便发射。从这个层面来说,控便是一种通过而逐渐习得的能力,当这种能力受损时,就会发生大便失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1;TH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邹乐强;;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简单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2 丁克良;沈云中;欧吉坤;;整体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黄德群;;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外壳封装工艺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9年08期
4 熊光泽,罗蕾;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动向[J];计算机应用;2000年07期
本文编号:2657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5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