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5种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2:39
【摘要】:5种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比较研究研究目的:比较5种临床常用的商品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探讨其生物安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所含单体的双键转化率(Degree of conversion,DC)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首先利用MTT法检测5种商品牙本质粘接剂的细胞毒性情况。将5种牙本质粘接剂使用光固化灯固化,而后浸泡浸提液。浸泡的时间分别为1d、3d、5d。运用组织块酶消化法提取人牙髓细胞,取第5代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检测牙本质粘接剂的细胞毒性;其次利用荧光染色技术,对人牙髓细胞进行形态学评价。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浸提液培养后人牙髓细胞的形态。与正常培养的人牙髓细胞进行对比,并将5种不同牙本质粘接剂浸提液培养的人牙髓细胞进行组间比较。2.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检测透射法测量牙本质粘接剂的单体双键转化率。将5种牙本质粘接的单体双键转化率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MTT检测结果相联系,探讨牙本质粘接剂生物安全性与单体双键转化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浸提液浸泡相同时间,5种牙本质粘接剂表现出了不同的细胞毒性。而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粘接剂的细胞毒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PrimeBond、Clearfil SE Bond、OptiBond FL三种粘接剂均无细胞毒性;Single Bond 2粘接剂呈现轻度细胞毒性;Adper Easy One组粘接剂1d时无细胞毒性,3d时呈现轻度细胞毒性,而5d时呈现中度细胞毒性。荧光染色技术对人牙髓细胞进行形态学评价可见,Adper Easy One组活细胞形态普遍发生变化;其余四组活细胞形态良好,与空白对照组活细胞形态差异不显著。2.5种牙本质粘接剂单体双键转化率的检测结果也不相同,约从3 5%—81%不等。其中PrimeBond的单体双键转化率最高,而Clearfil SE Bond的检测值最低。研究结论:1.不同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不同。2.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与其单体双键转化率有一定关联性,但所受影响因素较多。
【图文】:

浸提液,细胞毒性,荧光染色,检测结果


第2幸MTT检n,5种牙本质粘接剂的细胞毒性及荧光染色表2.4邋5种牙本质粘接剂町了检测结果(11=5,^^)逡逑Material逦Id逦3d逦5dC逦0.48±0.09逦0.48土0.04逦0.57±0.07逡逑SB逦0.34±0.01*逦0.38±0.05*逦0.42±0.04**逡逑PB逦0.44±0.02逦0.50±0.10逦0.60±0.05逡逑EO逦0.46±0.01逦0.29±0,05***逦0.24±0.02**+逡逑SE逦0.63±0.06*逦0.71邋土0.07**逦0.62±0.14逡逑逦FL逦0.50±0.Q8逦0.47±0.04逦0.64±0.11*P<0.05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邋**邋P<0.01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逡逑***邋P<0.001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逡逑.-

浸提液,细胞毒性,荧光染色,检测结果


第2幸MTT检n,5种牙本质粘接剂的细胞毒性及荧光染色表2.4邋5种牙本质粘接剂町了检测结果(11=5,,^^)逡逑Material逦Id逦3d逦5dC逦0.48±0.09逦0.48土0.04逦0.57±0.07逡逑SB逦0.34±0.01*逦0.38±0.05*逦0.42±0.04**逡逑PB逦0.44±0.02逦0.50±0.10逦0.60±0.05逡逑EO逦0.46±0.01逦0.29±0,05***逦0.24±0.02**+逡逑SE逦0.63±0.06*逦0.71邋土0.07**逦0.62±0.14逡逑逦FL逦0.50±0.Q8逦0.47±0.04逦0.64±0.11*P<0.05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邋**邋P<0.01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逡逑***邋P<0.001邋compared邋with邋Control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长江;米方林;喻洁;郭黎;朱万春;;新型通用型牙本质粘接剂修复Ⅴ类洞微渗漏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年08期

2 刘云松;新型牙本质粘接剂的发展方向[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S1期

3 方儒雄;两种复合树脂系统互换牙本质粘接剂对微漏的影响的体外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9年01期

4 梅美;杨巍;马永刚;张宁;;新型牙本质粘接剂抗菌性能的初步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19年02期

5 崔悦;张祖太;葛丽华;丁宁;杨东梅;;五种牙本质粘接剂对乳牙牙本质边缘封闭性的比较[J];北京口腔医学;2016年02期

6 黄翠;程祥荣;;牙本质粘接剂的回顾、现状和展望[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7 刘彤;吴承芳;白璐;邵健;蒋秀梅;;三种牙本质粘接剂剪切强度的体外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7年05期

8 于玲;王晓燕;田福聪;高学军;;牙本质粘接剂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9 王勤波;;牙本质粘接剂作为Ⅱ类洞银汞修复体界面封闭物的长期疗效[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2年01期

10 张军;用于封闭切除根尖的牙本质粘接剂微渗漏的纵向评估[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吉华;邢晓东;李芳;肖玉鸿;张凌;;季铵盐抗菌单体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抗菌性能[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李芳;陈吉华;张凌;马赛;;季铵盐抗菌单体改性牙本质粘接剂表面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活性分析[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宫海环;朱松;;新型聚氨酯牙本质粘接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检测[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4 刘民喜;高承志;;对第六代和第七代粘结剂的疑问[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宫海环;曹丹凤;郭晓伟;高平;冯丹;朱松;崔占臣;;新型耐水解牙本质粘接剂的制备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会第五届口腔材料专委会换届会议论文集[C];2017年

6 陈怀丽;赵静;何琴;王文梅;朱雅男;;三种牙本质粘接剂微拉伸粘接强度的比较[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朱万春;米长江;米方林;;新型通用型粘接剂修复V类洞的微渗漏研究[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8 张晶;侯本祥;张琛;;4种牙本质粘接剂与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聪慧;王志刚;;粘接树脂材料细胞毒性的体外评价[A];第十一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7年

10 李俊亮;王文梅;葛久禹;季骏;王天丛;;5种牙本质粘接剂对人牙周膜细胞毒性的比较[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芳;季铵盐型抗菌单体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抗菌性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2 邓东来;牙本质粘接界面老化方法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陈宏斐;电辅助技术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人第三磨牙釉质缺陷流行病学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平;5种牙本质粘接剂的生物安全性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赵娅;不同牙本质粘接剂应用于断牙直接粘接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3 谢金玲;三种牙本质粘接剂粘结强度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4 王清;第七代牙本质粘接剂粘接强度和边缘微渗漏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牛方;磷酸酯粘结剂诱导生成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赵三军;不同状态下牙本质对其与树脂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82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82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